金秀:立足资源优势 推动特色经济快速发展
广西金秀县县委书记 黄振江
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52年5月28日,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3个镇7个乡8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5万多,其中瑶族占34.8 %,被誉为“世界瑶都”。全县土地总面积
近年来,金秀县委、县政府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县实际,充分认识金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瑶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打基础、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决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和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015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5887万元、16056万元、18212万元,分别同比下降8.9%、增长19.8%和19.3%。财政收入完成5194万元,同比增长1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841亿元,同比增长168.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52.6元,同比增长10.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84.09元,同比增长11.88%。
客观分析 科学规划
金秀瑶族自治县曾经是一个以吃“木材饭”为主的林业大县,长期以来都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诸如贫困人口基数大,城镇化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特色产业小而弱,工业大项目和高附加值项目少全县公共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服务设施薄弱,交通、水利和供水设施无法保证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需要等困难和制约因素,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客观分析自身发展几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金秀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强烈意识到:发展金秀绝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也不能因循守旧等待观望,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来获取经济发展,必须换一种思维方式、创一种发展模式来谋发展之策,解民生之难。2008年初,金秀深入开展“打基础、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大讨论,以进一步发现金秀特色,深入挖掘比较优势。通过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广大干部逐渐认识到:金秀不沿线、不沿边、不沿海的区位劣势,但却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县区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一是生物资源优势。全县森林面积329.35万亩,森林覆盖率87.34%,是广西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生物地理区。境内物种繁多,是仅次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全国第二大物种基因库。二是矿产资源优势。蕴藏金、铜、铁、锰、钨、锡、铅、锌、磷、重晶石以及稀土矿等15种品位高、质量好、藏量大的金属及非金属矿产,拥有各类矿种的开采点120个。三是水电资源优势。全县水源林面积158.59万亩,年产水量25.7亿立方米,是广西最大、最重要的水源林区。四是旅游资源优势。全县2518平方公里,其中有500多平方公里美丽如画的类丹霞式地貌,旅游资源有6大类20个基本类型。五是生态资源优势。县城年平均气温17℃左右,气候宜人,境内瑶族民俗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县委书记黄振江、县长赵贵坤表示:“县情决定发展的走向、产业的方向,只要立足实际,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富有金秀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于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在全县领导干部的头脑中逐渐明晰:大力发展以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经济,走一条由一产向三产直接跨越的新路子,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禁伐森林 保护生态
有着百万亩原始森林的金秀大瑶山,是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地,为流域内570多处引水工程,1620多座水库山塘和590多处山区水电站提供水源,直接灌溉着周边5市8县41个乡(镇)的200多万亩水田、耕地,并为500多万人口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是广西最大的国家级水源林区、广西生态位置最重要县。为保护好这座“天然的绿色水库”,一向靠林吃饭的大瑶山人砸烂自己的饭碗,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天然林禁伐,每年减少各类税费近千万元。特别是2002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总体工作思路,按照“打基础、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具体要求,重新确立了林业的重要地位,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通过发展促进保护,大力推进林业两大体系建设,先后实施了珠江防护林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退耕还林和世行贷款造林等国家重点工程,把林业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商品林业向现代生态林业过渡,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使全县林业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
2008年,金秀森林火灾受害率0.017%。,小于0.5%。;全县范围无有害生物成灾;全县林业案件发生665起,查处642起,查处率96.5%;今年上半年,金秀完成造林面积19675亩,完成任务的109.3%,新建沼气池1032座,全县沼气池入户率已达52.6%。
短短十数年,金秀森林面积新增122万亩,使全县森林面积达32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2.6%提高到87.34%;1997年经林业部批准成立“金秀大瑶山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八角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
依托资源优势 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金秀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全县的经济发展也充满勃勃生机。近年来,金秀紧扣“生态优势、民族文化”双核,发扬“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精神,加快培育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群体,努力使特色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使经济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取得了有效突破:
金秀大瑶山方圆2518平方公里,其中就有500多平方公里的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瑶族风情,织就了一幅美丽的瑶山景观图。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金秀大瑶山成为旅游观光和科研考察胜地,“圣山”、“圣水”、“圣都”旅游品牌开始形成。
由于历史的原因,起步于1987年的金秀旅游业,直到1993年才成立县旅游局。随着《大瑶山风景名胜区》《金秀瑶族自治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等总体规划的先后完成,金秀提出了“旅游强县”的工作思路,并紧紧抓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金秀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列为全区重点建设的七大精品景区之一的机遇,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全面整合大瑶山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发展规划,景区景点建设投入、招商引资和宣传促销工作力度,着力打造大瑶山“圣山、圣水、圣都”景区。旅游产业开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于是,金秀成功举办了旅游业发展研讨会、瑶都建设策划会、杜鹃花节,编制了《大瑶山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规划》、《莲花山、圣堂山旅游景区建设详细规划》、《金秀大瑶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世界瑶都”概念性规划》和《长垌河红壶“圣水”景区详细规划》。积极参加区域旅游合作,如桂北“4市10县”旅游联盟联谊会、广州旅游交易会及两广旅游交易会。积极开发旅游商品,目前已开发出瑶药保健、瑶药养生、瑶药品系列产品,以及瑶族银饰、刺绣等民间工艺品,并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瑶族生态美食节,举办瑶族工艺品培训及筹建加工厂。积极制定旅游发展、旅游市场营销及旅游投资优惠政策,出台自治县旅游发展近期工作实施方案,在各大交通要道路口及交界处树立大型户外广告牌,与柳州高域传媒筹办“风情金秀”瑶族模特摄影大赛,并正式推出来宾市大瑶山民俗风情旅游游线路。
2009年,金秀启动了创建“广西旅游县”的各项工作,规范圣堂山风景名胜区经营权属工作及圣堂山景区续建公路项目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完成了滴水河谷生态旅游区规划设计前期工作,长垌乡古占屯“全国特色景观名镇(村)”创建工作抓紧进行,金秀四星级瑶都大酒店项目快速推进,完成了“金秀平安宾馆”和“金秀永衡大酒店”申报二星级宾馆前期工作。今年上半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5487人次,旅游总收入7929.26万元,分别同比增长57.81%和70.46%。
工业生产 特色独具
竞争靠优势,发展靠特色。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围绕“打基础、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工作方针,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传统优势,依托项目带动,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水电、农产品加工、冶炼、化工、矿产、制糖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4503万元,同比增长8%,完成计划任务80680万元的42%。受国际金融危机、市场低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201万元,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0904万元,同比增长17.8%。工业对GDP贡献率达10.3%,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金秀工业规模小,产业单薄,发展方式粗放,产品附加值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比重大,特色优势不明显,加上发展思路模糊、软硬件环境落后,严重制约着当地工业的大发展大突破。为此,金秀以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载体,深入调研,梳理存在问题,进一步认清了当地工业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水电、冶炼、化工、矿产、建材、制糖业、农产品加工,突出抓好铜矿的开发管理、冶炼企业技改和木材深加工,通过增加投资和技术改造做大做强电冶、化工、制糖、建材企业。同时,统筹规划,做好山内、山外两块文章,优化经济布局。
金秀工业的“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进一步做强中草药产业,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做好药材原料原产地GAP认证和药品生产企业GAP认证申报工作及加快全县中草药材的注册、认证工作,保护原产地中草药材知识产权,形成具有大瑶山特色的中草药材精品品牌,努力创出金秀药材品牌;依托本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以优贝斯木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规范全县现有9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的管理,通过“压小放大”政策整合资源,建立木材深加工基地,做优、做强、做全金秀大林木加工业;紧紧围绕“瑶”字作文章,加大瑶医药保健品、瑶族工艺品等产业开发;同时,还要抓好铜产品深加工,引进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铜产品附加值,提高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充分利用当地水电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冶炼业发展。
围绕“节能减排”工作,金秀大胆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和企业创新,2008年全县共投入技改创新改造项目8个,投入资金9300万元,其中重点规模性企业投入4700万元。如头排糖厂投入100多万元改造生产锅炉和部分生产设备后,每年节约用煤4000吨,可增效益200万元。2007-2008年,全县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5963吨(其中2008年完成减排3245吨),完成减排66.7%,提前完成“十一五”确定减排49.7%的任务;完成二氧化硫减排1502吨,其中2008年完成747吨,完成减排21.8%,超额完成2008年目标任务,完成“十一五”确定减排42%的一半。全县完成企业技改11558万元;其中,柳州威奇化工有限公司金秀分公司年产12000吨乳铵生产线技术改造、东达制糖有限责任公司日榨4000吨期技术改造已完成,圣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项目有序推进。
文化产业 “瑶”味十足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随着金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瑶民族特色日益凸显——秀丽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风情习俗、内涵丰富的民间信仰、艳丽夺目的民间艺术以及神奇的瑶医瑶药等,构成了瑰丽的金秀瑶都文化长廊。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金秀县委、县政府提出“打基础、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工作原则,开发瑶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世界瑶都”文化品牌,金秀加大对瑶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力度,加快金秀大瑶山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走一条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文化和产业互动的良性循环新路子。
从“瑶文化”入手,营造浓厚的瑶文化环境。金秀紧紧围绕“旅游强县”战略,以县城“民族化、公园化、山城化”改造等城镇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具有瑶族特色的建筑氛围。“三化”改造是金秀挖掘瑶族民族文化元素,体现瑶族文化底蕴,实现“旅游强县”目标的重要举措。从2007年起,金秀投入了3000多万元启动“民族化”改造,聘请专家设计、制订科学规划,实施分期改造,拟通过三年的努力,把县城打造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最具特色和魅力的世界瑶都。据悉,金秀还将陆续启动“公园化”“山城化”改造,以“三化”为中心,让城镇建设处处彰显瑶族文化元素、瑶族风情以及瑶胞原生态生产生活状态,打造民族地区发展亮点。
抓“瑶文化”特色,展现瑶文化之神奇。瑶医药是瑶族同胞长期以来同疾病长期斗争而形成的文化瑰宝,是瑶族独特的文化之一。金秀充分利用大瑶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宜人气候和人文资源,充分发挥瑶医瑶药康复、养生、保健的神奇功效,向社会展示“仙境大瑶山”的养生魅力,建立了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为一体的金秀瑶族自治县社会福利院、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瑶药康复疗养中心。瑶医瑶药的开发利用,并使之形成产业,对金秀特色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融入原生态的瑶风瑶韵,形成品牌效应。金秀通过加大对瑶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的力度,发展瑶族文化产业,打造“世界瑶都”品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一是民族文化、艺术展示方面,通过对大型瑶族歌舞剧《盘王券牒》的创作演出,提高金秀人文旅游的民族文化内涵,同时进一步开发提高风情表演节目,提高节目档次,并对瑶族绝技表演进行包装,使其更加神秘、更加吸引人;二是瑶族特色美食方面,通过举办瑶家美食文化节,以此为载体,不断地研究、开发、打造系列瑶家美食品牌,让瑶家的特色美食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形成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三是瑶族节庆方面,以每年或隔年一度举办的盘王节为中心,利用丰富独特的瑶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多项节庆活动,打造特色瑶族文化品牌,推动金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四是瑶族服饰研究方面,通过瑶族服饰的普及和推广,向外界充分展现金秀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通过发展瑶族刺绣工艺产业,通过对瑶绣技艺及服饰制作工艺的培训,确保瑶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农林牧渔 全面发展
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属亚热带季风季候区,年平均气温17.3°C,盛产绞股蓝、灵香草、八角、甜茶、茶叶、香菇、木耳、黄笋等农林副土特产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金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国家发展农业的相关政策,紧紧围绕“农业稳县”和“打基础、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工作思路战略,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金秀特色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大发展。
金秀着力构筑区域特色农业新格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充分发挥山区内、山区外不同农业区域的比较优势,传统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开发,支柱产业不断培育。其农业产业生产由过去星星点点的插花式的分布,向片状区域、带状区域发展,一些主导产品已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并初步形成几大特色农业功能区:以金秀镇的长二至六段一带的茶叶生产区、桐木镇高仁村委的辣椒生产区、三江乡的柑橘生产区、头排镇的芋头生产区以及六巷乡和忠良乡的生姜生产区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以大樟乡古懂为主的有机茶生产区起步较高;以金秀镇林香的食用菌生产区前景看好。采用大瑶山野生药用植物掺杂饲料养殖鸡鸭,创新发展大瑶山特色养殖业,打造集野味、生态、奇香为一体的瑶香鸡、瑶香鸭特色家禽养殖品牌,也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的亮点。
在巩固原有的茶叶、水果、辣椒、生姜和芋头等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在加强了生产安全管理的同时,金秀农业部门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打基础,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号召,坚持以提升质量为重点,积极引进特色新品种新技术,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增加科技含量,致力把“利用桑枝种植食用菌”发展成为新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错季蔬菜、反季蔬菜,扩大设施农业面积,推广新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产品的经营模式。
目前,金秀特色农产品正在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示范基地建设力度的加大,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标准化生产的实施,使特色产业水平有效提升;品牌建设特别是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工作的推进,使特色产业效益有效提高,自然资源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2006年以来,全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全县完成造林57370亩,全民义务植树84万株,造林面积为十年来之最,茶叶、八角、中草药及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业总面积突破50万亩,培育了各类农副产品龙头企业25家。全县完成沼气池建设2430座,完成农村沼气池服务网点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2008年,投入支农、惠农资金达9060.1万元,新农村建设1107.47万元,是历年来财政惠农补贴项目最多、资金规模最大、兑付质量、农民受惠最多的一年。2008年,完成农林渔牧业总产值6.47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15.1%。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弘扬县域单位的开拓进取精神、树立县域优秀领导人物形象、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和谐发展,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经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与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共同组织编撰《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时政庆典特刊。 县域经济在线网自7月20日起,隆重推出“县(市)委书记”专栏,全面报道入选特刊的百名县(市)委书记的先进业绩、系统宣传入选县市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就。
欧阳淞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田鹤年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
李 昌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
龚心瀚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原 焘 中共中央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
郝盛琦 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
宋奎兰 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陈 林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陈 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翟殿玉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副主席
武志国 中共中央党校《党政干部文摘》副社长
郭晓军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调研处处长
刘 文 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处长
魏光朗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政策》总编辑
翟炳恺 全国人大办公厅信访局原局长
刘 吉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
张伟超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
宋树友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农业部原副部长
米建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解思忠 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张锐源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
王胜利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司长
金思宇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处处长
陈拂晓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原局长
《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
珍藏版
谨以此书特别敬献给: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推动和促进中国经济步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开拓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县域基层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