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 破解泸西科学发展的“基因密码”
云南泸西县委书记 黄兆坤
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实践中,科学发展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但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当发达地区“抢得先机”,完成“原始积累”,顺利进入小康并向着率先进入现代化目标推进之时,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像泸西这样典型的传统农业县,工业底子薄、经济基础差,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思想观念封闭落后、体制机制亟待理顺和激活的“低起点”欠发达县市,唯有更进一步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进一步加快破解自身发展的“基因密码”,以超前的眼光谋划发展、以创新的思维破解难题、以扎实的作风推动工作,才能变先天劣势为后发优势、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化制约因素为有利条件,摆脱“桎梏”、突出“重围”、缩小差距、崛起振兴,在跨越赶超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地理位置上,泸西县位于红河州最北部,地处曲靖、红河、文山的交界处,处于昆明经济圈、曲靖经济圈和个开蒙经济圈辐射地带的边缘,集“老、少、山、穷”四位一体,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发展上,泸西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道路交通建设滞后,资源优势不明显,具有产业优势的资源乏善可陈,仅有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集中开发度较低。由于工业生产长期以来基础薄弱,受烤烟实行“双控双降”政策影响,上个世纪末期,泸西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曾低至6935万元。人均GDP只有2165元,比全州人均水平还低36.7个百分点,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直面“地域边缘化”、“经济欠发达” 、“‘标兵’越来越多、越走越远,‘追兵’越来越少、越逼越近”的“尴尬”,推动泸西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时不我待。
在困境中远眺 扭住泸西大发展的“脉动”
思想的觉悟是崛起的先导,观念的升华是腾飞的基石。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无一例外都伴随着思想解放的过程,打开视野,查找差距是许多后发国家和地区走上强盛之路的开端。
然而,泸西之域中,与经济落后相伴的是泸西群众还未能从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狭隘封闭、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观念“泥淖”中拔出双腿;泸西干部还没有从怕担风险、怕出毛病、怕犯错误、不敢突破“惯例”、不敢超越“本本”、甘当“太平官”的思维“沼泽”中迈开步子;体制的“瓶颈”依然禁锢着泸西发展的空间,机制的“拦网”仍然阻隔着泸西人的创新活力。
思路决定出路。为拔除横亘在泸西面前的“隐形拦路虎”,2005年至2008年的四年时间里,泸西县委相继以“深化县情再认识”、“有位须有为”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三大主题为核心,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三轮大规模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每一次大讨论都“荷枪实弹”、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廓清认识、荡涤思想、触及灵魂;每一次大讨论都把着力点放在泸西干部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上;每一次讨论都得出一个结论,每一次讨论后都出台一系列政策。三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使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大统一,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新变革,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敢闯敢干的泸西干部群众通过深化县情认识,重新审视自我,“跳出泸西看泸西”,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要跨越“地理逆境、资源困境、基础瓶颈”的制约,推进泸西经济社会新发展,与“环泸西而过”的三大经济圈对接,就必须以超前的眼光谋划发展,紧紧抓住泸西工业化程度低这一最主要的矛盾,找到泸西自己发展路径上那只会“下金蛋的鸡”,才能在“孵化希望、收获财富”中,吸引更多关注“眼球”,汇聚各方生产要素,才能把“地缘空白区”变为“环圈金三角”,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2005年的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泸西县催生出了“巩固和升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快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两大转变,强化交通、城市品位和人口素质三大基础,实施科教兴县、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四大战略,培植烟草、能源、化工、生物资源创新和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的“
在创新中解码 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
为进一步破解泸西经济结构战略转型的“基因密码”,云南省沪西县委、县政府以超前的眼光定位泸西工业,并将煤化工作作为泸西发展的产业集群来定位,大气派开辟出占地12.0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以工业强县战略为主轴,着力构建泸西经济二次“起飞”的平台,引进年产95万吨煤焦化项目,加速煤矿资源整合,提升煤炭综合利用率,提高煤产品附加值,延伸煤炭产业链,促进泸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在农业方面,有效捆绑整合农业、水利、财政、国土、交通等项目资金,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并按照现代特色农业的目标定位泸西农业。三塘、向阳等东部山区乡镇在发展三七、草乌、半夏、早实核桃等特色小产业上做文章;中枢镇等条件较好的坝区乡镇则走现代特色农业之路,大力发展禽畜、特色水产养殖,观赏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现代生态旅游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社会事业、民生问题等的发展上体现超前意识,注重长远。
为加快推进泸西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完美转型,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吸引和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软环境,挖掘和提升泸西的核心竞争力。
2006年,泸西县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不断创新招商理念,舍得把的资源拿出来招商,相继在土地、税收、规费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筑巢引凤”政策。对入驻泸西工业园区项目立项备案、工商、税务、用地报批、工程建设等,实行“一个会议协调布置,分头限期办结”的“一站式”服务,特事特办,并提供项目咨询服务,开辟“绿色通道”,推行项目全程跟踪管理服务和项目督办责任制,构建“县委总揽全局领导工业、政府集中精力狠抓工业、人大政协加强监督助推工业、全县合力推进工业”的工作格局。
2008年,泸西县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为主题开展的第三轮大讨论活动,全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县委、县政府分批派遣专人到昆明市安宁和官渡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考察取经,带回先进地区的服务理念、成功做法和经验,大刀阔斧推进政务集中公开审批,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清理行政审批服务项目162个,并以“诚信、透明、规范、高效”为理念,在红河州13个县市中率先建成了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全县23个政府职能部门派驻窗口工作人员达74人,力求在泸西办事 “成本最低、诚信、速度最快、心情、服务最优”。
借着解放思想大讨论的东风,县委、县政府在探索廉政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中迈出了新步伐。2008年,泸西县进一步创新纪检监察机制,率开“先河”推行干部任前廉政考察制度,一改过去“秋后算账”的廉政考察作法,实行“选种下田”,使廉政体检“关口前移”,让廉政考核结果成为选任干部的硬指标。在“廉政也是生产力”、“廉政也是投资环境”理念的指引下,泸西县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一手抓反腐倡廉不放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管理上,2009年,泸西县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进一步规范城市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社区工作体制,引导社区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实施了县内重大事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了民情分析例会、部门联席会议等配套制度,拓展了民情沟通领域;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在实干中奋起 打造“价值无限”干部队伍
泸西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唯有在实干中奋起,在打造“价值无限”的干部队伍上动真格、求实效、抓创新,才能聚集发展的“精气神”。2006年,泸西县以 “有位须有为”为主题展开的第二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沉寂格局,率先在红河州推行中心目标考核及考核结果使用办法,率先实行干部末位淘汰制。2007年初,泸西又率先在全省实行效能监察制度,成立了效能监察局。2008年,在对接全省“四项制度”建设中,泸西县又对行政问责作出大胆探索,推行涵盖县内所有的机关和部门,问责对象上至县委书记和县长,下至机关的一般办事人员的机关问责制,并规定了27种应问责情形和包括干部调整、免职在内的10种问责方式。制度实施以来,泸西县共对责任落不到位的2个单位进行了效能告诫,责令4个部门的主要领导作出了书面检查,对6家单位及领导进行了问责。
泸西县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以打造“价值无限”的干部队伍为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不仅使干部学会了“跳竹杆舞”,学会了在制度下履职,而且大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效能革命”:为使云维集团年产95万吨煤焦化项目顺利入驻泸西工业园区,仅仅用了15天时间,泸西人就完成了987亩项目用地从群众工作、实地丈量到平整使用的各项工作,使该项目迅即 “安家落户”。在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后,泸西干部群众又以超前的眼光和魄力,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筛选申报2008年新增国家投资项目36项,申请国家投资5.04亿元,争取到国家项目奖金7000余万元,为历年来争取到投资最多、成效最大的一年。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泸西县初步建立了从提名、考察任用、任职监督、退出机制等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体系,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更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创新力和执行力,更进一步深刻体验到“干大事有大风险,干小事有小风险,不干事是最大的风险”。正是有了一支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正是有了这支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干部队伍,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充分发扬“埋头苦干、创新实干、率先垂范”的泸西精神,才使得2008年在遭遇50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国家宏观经济紧缩和全球金融风暴冲击的情况下,泸西县不仅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良好态势,而且仍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财政总收入达41026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2008年首次突破了2亿元大关,分别增长38%和30%;生产总值实现25.29亿元,同比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621元,同比增长16%。
在和谐中跃进 撬动民生“幸福杠杆”
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国民之魂,文以化之。伴随着泸西经济逐渐从“低迷”走向“复苏”,贫乏滞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开始凸现。泸西群众最喜欢去的城东秀山小广场因其场地狭小、功能单一而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文娱活动的需求,更多的市民茶余饭后只能窝居在家中,泸西的文化民生问题开始露出“冰山一角”。
“为政之道,以顺民生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泸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2006年12月,县委、县政府求智于民、问计于民。在启动资金只有100万元的条件下,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筹资1.4亿元建起了占地面积339亩,含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会展中心、休闲广场等多位一体的阿庐文化中心。阿庐文化中心建成后,不仅完善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了城市品味,而且带动了泸西县城北市区开发项目达15个,总建筑面积41.5万m2,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5亿元。
阿基米德说:“如果在宇宙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100万撬动5个亿”,为泸西依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
在构建民生“幸福工程”中,泸西人总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势,把许多“看似不可为”的事变得“大有可为”。同样是在“定局”中“弹跳”,同样是“不可为而为之”,泸西人民在国家和省州拨款仅有560万元的基础上,举全县之力,自筹资金3400余万元,建起了占地近350亩,每年可以招收43个教学班2510名高中学生,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泸源中学,一举扭转了泸西长期以来存在的“学生上高中比上大学难”的问题,使泸西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原来的仅达35%提高到了现在的51.69%,升入本县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比例由原来的13%提高到了现在的27.2%。为解决不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就学问题,在泸源中学刚刚建成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整合职教资源,组建泸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征土地254亩,分三期投资近亿元建设容纳全日制在校生3000人,年培训10000人规模的职教中心新校区。一期工程于2009年8月底完工,9月首批新生入住新校区。
在探索求解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作为欠发达县市的泸西县“以超前的眼光谋划发展,以创新的思想破解难题,以扎实的作风推进发展”,着力培育聚集各种要素推动发展的能力,促进了泸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泸西县将继续乘着解放思想的东风,快马加鞭,负重奋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众志成城,开拓创新,为推进泸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而不断努力!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弘扬县域单位的开拓进取精神、树立县域优秀领导人物形象、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和谐发展,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经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与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共同组织编撰《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时政庆典特刊。 县域经济在线网自7月20日起,隆重推出“县(市)委书记”专栏,全面报道入选特刊的百名县(市)委书记的先进业绩、系统宣传入选县市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就。
欧阳淞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田鹤年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
李 昌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
龚心瀚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原 焘 中共中央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
郝盛琦 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
宋奎兰 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陈 林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陈 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翟殿玉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副主席
武志国 中共中央党校《党政干部文摘》副社长
郭晓军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调研处处长
刘 文 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处长
魏光朗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政策》总编辑
翟炳恺 全国人大办公厅信访局原局长
刘 吉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
张伟超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
宋树友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农业部原副部长
米建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解思忠 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张锐源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
王胜利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司长
金思宇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处处长
陈拂晓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原局长
《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
珍藏版
谨以此书特别敬献给: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推动和促进中国经济步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开拓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县域基层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