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
青海循化县委书记 曹幼平
循化是全国的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东与甘肃省积石山县、临夏市接壤,南临甘肃夏河县和我省黄南州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同化隆和民和县为邻。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
循化是国定贫困县和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之一,全省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县、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县、14个小城镇建设重点县等。县内旅游资源富集,人文民俗独特,各种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共有5大景区92个景点;黄河流经我县90多公里,发展水电和水产养殖业潜力巨大,境内已建成公伯峡、苏只电站,在建黄丰、积石峡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余万千瓦。在这里举行的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已成为我省三大体育品牌赛事之一 。
200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9.18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工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25.2%;万元GDP能耗下降5%;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5.59亿元,增长14%;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40万元,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930元,增长1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0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1亿元,增长22.3%。
立足循化县情,谈特色产业,循化最大的与众不同就是“特色”,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自然地理条件、特色农牧业等等。因此,循化的出路在于立足特色、把握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在实现规模效益上求突破。一是按照海东地委行署关于打造黄河谷地10万亩核桃基地的目标,在沿黄乡镇以特色种养区为引领,继续做大做强“一核两椒”特色产业。在今年达到2万亩核桃、2.1万亩线辣椒、0.75万亩花椒的基础上,用三年时间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线辣椒面积3万亩、花椒面积1.5万亩。同时,在中上部地区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扩大冬小麦、杂交油菜、胡萝卜种植面积,大力推广试种双垄全膜马铃薯等优势作物,使明年全县种植特色作物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农业结构调整面达85%以上。二是按照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继续强力实施“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工程,把千家万户贩运育肥和规模集中养殖结合起来,把传统养殖业和农区温棚养殖结合起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及股份合作等形式扶持发展养殖小区和养殖示范点、加快畜种改良等措施,扩大规模养殖户和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推进全省畜牧业示范县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逐步建成畜牧业八大基地,使牲畜社会饲养量从目前的46.8万头(只)增加到百万头(只),畜牧业收入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现在的38.8%提高到50%以上。同时,依托电站库区丰富水资源,在扎实完成黄河库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电站库区冷水网箱养鱼试种规模。三是创新组织化经营模式,培植产业“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继续扩大树立“循化红”线辣椒、“忠华核桃”等特色品牌效应的同时,做大做强仙红、天香、牧旺、白驼、恒祥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黄河谷地特色种植示范园区建设,在已建成优质薄皮核桃、“大红袍”花椒育苗、优质蔬菜种苗、园林花卉苗木培育基地的基础上,通过3年的建设,把园区建成引领全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园,打造成河湟谷地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同时,积极引导农牧民建立各类协会,培育壮大农牧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2-3年的努力,使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近百家,使全县80%以上的农户及养殖小区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四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扩大推广现代化生产方式。去年开始,县财政拿出100万元资金作为土地流转奖励基金,对转出土地的农户和接转土地的经济主体按地区标准进行奖励;对大面积流转的经济主体,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调动了农民特别是经营大户的积极性。今后,我们将继续沿用这一有效方法,加快土地流转进程,用三年时间,力争使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0%以上。五是要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引领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县按照“连片开发、集中养殖,群众入股,能人经营、年底保本分红”的扶贫开发工作理念,创新了“村企共建、公司﹢农户”、“贫困村互助资金”、“产业带动土地流转”等六大扶贫开发模式。如,投资950万元在白庄镇10个低收入贫困村实施全省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项目涉及10个行政村1754户8118名贫困人口,重点扶持牛羊育肥、劳务输出和餐饮服务,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下一步,我们将以产业培育为重点,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把扶贫开发资金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通过项目带动,扶持贫困农户参与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优势、有市场前景的种养产业开发,使贫困农户真正实现增产增收,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二、大力发展特色劳务经济,在提质增效上求突破。按照劳务输出县向劳务经济强县跨越的目标,我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2000年到2008年,全县劳务输出规模由1.8万余人(次)扩大到4.2万余人(次);常年在外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员从1800户8500人扩大到4180户16450人,涉足全国55个大、中城市;劳务总收入由2040万元提高到17135万元。今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县劳务经济有所回落,但总体发展形势依然良好,以“拉面经济”为主的特色劳务经济仍是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因此,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大做强这一优势产业,着重在技能培训、打造品牌、强化服务、政策推动等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提质增效:一是强化劳动力素质促输出。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不断提高农民工“输前”技能水平。积极与省内大学联姻结对,整合职业、党校教育培训资源,高度重视劳动者素质培训,把文化、法律、道德等知识纳入农民工培训内容,着力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在已建立3个劳务示范村的基础上,力争三年内乡乡有劳务示范村、村村有劳务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二是突出特色,打造劳务经济品牌。积极引导、规范经营方式,努力打造统一品牌、统一门店装饰、统一人员着装的“撒拉人家”餐饮品牌,努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撒拉人家”民族餐饮形象识别系统。同时,积极培育和挖掘“撒拉人家”、“艳姑刺绣”、“黄河石画”、“宁巴石匠”为主的劳务品牌潜力,扩大劳务输出容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劳务输出和就近就业的双赢。三是积极做好服务协调,扩大输出空间。加强对现有55个大中城市内25个劳务办事处的管理,充实劳务输出经济人队伍,建立覆盖县、乡、村的劳务信息网络。同时,针对我县穆斯林群众与中东国家宗教信仰相同,易于融合的优势,积极拓展国外劳务市场。四是注重政策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我们抓住国家鼓励创业促就业的各项政策机遇,共筹措担保基金264万元协调信用联社为300名城乡贫困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发放了1320万元创业贷款,发挥出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以,今后我们将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不同就业创业平台,不断加大创业贷款发放力度,缓解群众创业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满足其创业愿望。
三、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在提升旅游经济内涵上求突破。近几年,循化县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中国县域旅游品牌景区百强县”,“撒拉族绿色家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尤其是今年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经验交流现场观摩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循化赛段和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的成功圆满举行,使得循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省内外迅速提升,全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因此,我们将乘着这一良好发展势头,继续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高原旅游名省”和地委行署提出的“循化旅游业走在海东前列”的要求,围绕打绿色牌、民族文化牌、生态牌的理念,积极打造西宁—循化2小时旅游圈,使全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由去年的51.75万人次和1.04亿元保持年均增长30%以上,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我县旅游接待规模、接待档次再上一个新台阶,力争2012年旅游人数突破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亿元。为此,将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旅游发展资金和吸纳运用民间资本,加快孟达天池、骆驼泉景区和文都班禅故居等建设,使这些王牌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积极打造黄河谷地风情地貌、特色种养区生态观光、骆驼泉(撒拉族民俗)、撒拉人家、班禅故居等旅游景观带,努力提升旅游业档次和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旅游文化吸引力。积极参加省内外“大篷车”等各类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并借助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等重大节庆赛事活动和宣传平台,借助中央及省级各大主流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旅游资源,独特人文民俗、宗教历史等方面和宣传推介力度。三是加强导游队伍培训和产品开发。近两年,我们面向全省公开招聘了20多名导游工作人员,加强和充实了旅游工作,但旅游业发展要求和服务人员素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今后在加强对导游礼仪、礼节、文明服务和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的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派遣导游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培训、考察学习,开脑筋,长见识,提高导游素质。积极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以“小产品、大市场”的理念,开发撒拉族刺绣、博艺石画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吸引力。四是依托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吃农家饭,游农家院,享农家乐,观民俗风情,这是我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为此,我们将继续大力扶持街子骆驼泉周边村、县城周边村和孟达天池周边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五是积极推进特色园林城镇建设。近年来,我们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政策机遇,多方筹措争取资金,投入5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县城西出口综合整治改造、“穿衣戴帽”工程、县城“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供水管网扩建及县城沿街改造工程等项目,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3.4平方公里扩大到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2.58万人增加到3.9万人,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镇化水平由20.4%提高到31%,获得“中国绿色名县”称号。今后,我们在城镇建设中充分体现“文化、民生、生态”理念,坚持建管并举,进一步亮化美化绿化城镇,努力把循化建成全省最具特色风景园林城市和人居环境城镇,为特色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撑。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弘扬县域单位的开拓进取精神、树立县域优秀领导人物形象、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和谐发展,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经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与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共同组织编撰《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时政庆典特刊。 县域经济在线网自7月20日起,隆重推出“县(市)委书记”专栏,全面报道入选特刊的百名县(市)委书记的先进业绩、系统宣传入选县市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就。
欧阳淞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田鹤年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
李 昌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
龚心瀚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原 焘 中共中央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
郝盛琦 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
宋奎兰 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陈 林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陈 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翟殿玉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副主席
武志国 中共中央党校《党政干部文摘》副社长
郭晓军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调研处处长
刘 文 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处长
魏光朗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政策》总编辑
翟炳恺 全国人大办公厅信访局原局长
刘 吉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
张伟超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
宋树友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农业部原副部长
米建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解思忠 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张锐源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
王胜利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司长
金思宇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处处长
陈拂晓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原局长
《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
珍藏版
谨以此书特别敬献给: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推动和促进中国经济步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开拓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县域基层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