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行四区轮作为突破口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黑龙江依安县委书记 胡银波
农村经济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终目标,基地建设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我们依安这样传统的农业县份而言,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就必须抓好基地建设。为此,我们把基地建设作为兴农富民强企振财的关键环节,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坚持从县情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好产业基地的有效途径,规划启动了以四区轮作为突破口的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自2007年秋季启动以来,全县每年都落实四区轮作方4000个、面积160万亩,70个村实现四区轮作整村推进,2.5万户农户参与其中,建立起碾北公路、依讷公路、依明公路、依拜公路4条沿路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了具有依安特色的建设产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
一、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重大意义,理清发展思路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是统筹城乡、工农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促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现实要求,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其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要求,逼迫我们必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我县属旱作农业区,每年因灾减产面积都在40万亩左右,主要原因就在于分散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集成应用,抗灾保产增收能力弱。我们感到,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打破当前农业“小而全”和种“花花田”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利化、机械化,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其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紧迫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近年来,伴随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常态增长,特别是来自于种植业的收入极不稳定,根本原因就是传统农业已经无法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大空间,只有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建立起促农增收的长效机制。其三,满足企业加速膨胀的原料需求,决定我们必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近年来,我县糖薯乳豆鹅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速膨胀扩张,对原料的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一些新项目的上马,瑞雪糖业、奈伦公司、黄淮公司对甜菜、马铃薯、大豆的年需求分别达到100万吨、50万吨和36万吨。如果仍按传统经验和固有模式发展原料生产,不仅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且直接影响到财政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现实的选择就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基于此,我们把建设产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定位在: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多赢目标和工农一体、城乡联动的发展方向,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种植习惯,坚持适地适种原则,打破当前农业“小而全”和种“花花田”的生产格局,围绕糖薯乳豆鹅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原料需求,重点发展甜菜、马铃薯、大豆、玉米等作物,实行四区轮作,发展规模经营,通过“全面规划,分步建设,逐年完善,三年到位”,在全县建立起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基本达到土地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标准化、生产全程机械化、抗灾保产水利化、农村经济产业化目标。
二、实行四区轮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不仅作物品种繁杂,质量标准难统一,而且无法建立科学统一的轮作体系,造成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为此,我们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突破口选定在四区轮作上,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和产出效益。一是突出重点作物,建立轮作体系。围绕糖薯乳豆鹅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原料需求,重点发展甜菜、马铃薯、大豆、玉米等企业吃配型作物,进行归方连片规模种植,在同一地块上四年轮作一次,在整个县内的各个区域进行科学轮作,以有效避免作物重迎茬和药害影响。主要有三种方式。成区轮作,即有条件的村70%以上土地实现四区轮作规模经营;成片轮作,即每个自然屯落实3-5个百亩以上连片方,每个村有1000亩以上甜菜连片方;成带轮作,即重要公路沿线和主导作物突出的村打破区划界限实行跨区域轮作、发展规模经营,建成优质农产品示范带。全县总体目标是以林带网格为基准,规划1万个方,实行归方连片种植,重点建设50万亩甜菜、50万亩马铃薯、50万亩大豆、50万亩玉米种植基地。二是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户采取联合出租、耕地置换、转让经营、股份经营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加速土地向种田大户、科技能手、各类能人及龙头企业集中,以大户(能人)承包经营、专业合作组织经营、龙头企业租赁经营、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村集体经营、统种统管分收经营、统种分管分收经营等七种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县流转土地210多万亩。三是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首先是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县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打机电井和上配套设备,重点投放在四区轮作规模经营地块;两年来新打机电井305眼,上配套灌溉设备1550套。其次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向上争取、企业投入、村屯干部带头、种田大户自筹、合作组织出资、县财政补贴等办法,引进购置大型配套农业机械,成立农机服务公司。目前,全县有大型农业机械378台、大型配套农具940台,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35个,其中单社投资千万元的合作社8个,四区轮作地块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91.6%。再次是加快科技推广应用步伐。由县政府出资,积极建设四区轮作科技园区、高产攻关示范田,重点推广甜菜小垄机播、马铃薯大垄栽培、玉米通透密植栽培、大豆小垄双行栽培、种子醒芽包衣等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引领带动农户发展四区轮作。
三、强化引导服务,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重点在创新工作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全方位领导体制。成立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打破过去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形成横向覆盖产业各环节、纵向延伸产业全链条的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以县领导、部门、乡、村“四位一体”的推进机制,做到包产业、包乡、包村、包户、包地块,一包到底,督促各级干部抓好四区轮作的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实行高效能服务办法。对四区轮作规模经营连片大方,由县财政出资打井、上配套设备;对种植大户,实行优先提供农机购机补贴、优先发包机动地、优先协调贷款和免费办理农业保险等办法,积极鼓励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四区轮作。三是采取市场化引导方式。采取算帐对比、效益吸引、干部带头、典型引路等市场化手段,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四区轮作、建设产业基地。四是推行严格考评奖励措施。把基地建设工作纳入目标考评体系,实行奖优罚劣。对乡镇,实行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缴税金地方留成部分与乡镇分成;对四区轮作整村推进的村,县财政给予重奖,村党支部书记给予相应政治待遇,激励各级干部抓好四区轮作、建好产业基地。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弘扬县域单位的开拓进取精神、树立县域优秀领导人物形象、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和谐发展,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经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与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共同组织编撰《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时政庆典特刊。 县域经济在线网自7月20日起,隆重推出“县(市)委书记”专栏,全面报道入选特刊的百名县(市)委书记的先进业绩、系统宣传入选县市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就。
欧阳淞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田鹤年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
李 昌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
龚心瀚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原 焘 中共中央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
郝盛琦 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
宋奎兰 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陈 林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陈 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翟殿玉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副主席
武志国 中共中央党校《党政干部文摘》副社长
郭晓军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调研处处长
刘 文 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处长
魏光朗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政策》总编辑
翟炳恺 全国人大办公厅信访局原局长
刘 吉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
张伟超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
宋树友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农业部原副部长
米建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解思忠 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张锐源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
王胜利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司长
金思宇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处处长
陈拂晓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原局长
《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
珍藏版
谨以此书特别敬献给: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推动和促进中国经济步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开拓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县域基层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