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明珠 希望的绿野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纪实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余脉、内蒙古高原和燕山余脉交汇处,总面积9219平方公里。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林木茂密,是清代皇家专门举行狩猎的重要场所。建国前,因过度开发和自然灾害等原因,生态环境曾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不足20%。建国后,该县立足县情,加快县域生态建设,连续实施两个《生态建设十年规划纲要》,实行未位“一票否决”制,积极推进荒山承包和拍卖,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特别是“九五”以来,该县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政策机遇,深入实施植树造林、围栏封育、防沙治沙、禁牧舍饲等生态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85万亩,治理沙化草场116万亩,植树造林245万亩,退耕还林92万亩。目前,有林面积达到734万亩,果树面积达到11万亩,山杏面积达到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宜牧草场达到642万亩,山川、河流、草场、林海再现了夕日皇家猎苑木兰围场风采,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众多珍禽异兽在这里繁衍生息。同时,也起到了“为首都阻沙源,为天津蓄水源”的重要生态屏障作用。胡锦涛、杨尚昆、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该县视察调研时,对生态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地资源开发步伐加快,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遍地开花,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生态环境却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可持续发展基础受到损害。面对这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围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围绕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该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最后形成了统一共识: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围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围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块“净土”承受不起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环境之痛,不管什么时候、不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在这一总体思路的指导下,该县始终坚持打“生态”牌、唱“环境”戏。目前,生态优势逐渐显现,已经或正在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应势而生、方兴未艾。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持续用力发展生态农业
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措施后,该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方向,牢牢抓住结构调整这个总抓手,全力发展马铃薯、肉奶牛、时差菜三大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菌、果、鸡等新兴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元支撑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曾先后获得了“中国马铃薯之乡”、“全国马铃薯和商品薯基地县”、“河北省蔬菜之乡”、“全国胡萝卜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2008年农业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80%,生态农业为富民强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种植业发展上,依托气候、土壤、水份、生态等自然优势,按照绿色、标准化的基本要求,通过实施政策激励、园区引导、典型带动、品牌营销等措施,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该县在发展农业产业上严格遵守市场规律,不搞强迫命令,充分发挥园区的试验、示范和带动作用,园区规模逐年扩大,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共建设薯、菜科技示范园区59个、2.2万亩,带动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4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2万亩。通过采取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配置农机具、统一投放药品等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努力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产品质量显著提升,“金栏”牌马铃薯、“双无”牌时差菜、“二道河子”牌胡萝卜等绿色农产品闯出了名气,打入了北京、天津、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供应蔬菜130余吨,抽检全部合格。在养殖业发展上,全力打造立体循环式饲养模式。针对畜牧大县的实际,以解决林牧矛盾,实现畜牧养殖与生态建设双赢为目标,在坝下全面实行舍饲圈养,在坝上牧区实行轮封轮牧。为改变养殖方式,结合新农村、新民居建设,深入推行“小区出村、人畜分离”的小区化养殖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畜牧养殖与村庄、农户相分离,确保废物的无害处理和有效循环利用,推动了畜牧养殖业向科学化方向发展。2008年,牛、羊、猪、鸡养殖小区分别达到16、15、5个和40个,牛饲养量达到24.5万头,其中奶牛8224头;羊32.4万只,猪36.7万头,肉鸡300万只。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始终不渝培植生态工业
没有工业经济的支撑就难以有跨越式发展。对一个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山区大县来说,如何发展工业?围场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工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突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围场地处坝上或接坝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省发改委规划装机容量可达318.9万千瓦。该县牢牢抓住国家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机遇,把发展风电产业作为产业来抓,自2000年红松风电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以来,全县已有华润、华能、龙源、河北建投等9家企业来围场开发风电产业。目前,已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单体风电场—红松风电场。2008年底实现并网发电23万千瓦,实现产值1.8亿元,实现税收3300万元,预计到“十一五”末,该县将实现建设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目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立足产业发展基础,突出发展马铃薯系列食品和脱水保鲜蔬菜加工、肉牛肉羊肉鸡加工、奶业加工等食品加工业,在四合永工业园区规划了食品加工园区,通过不断扩大开放,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引进双九淀粉、晓雅乳业、牧源食品、宏远肉鸡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拓展了农副产品加工的转化增值空间。特别是去年以来,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取缔了中小型淀粉加工企业,引进了魁仙马铃薯全粉加工、双哲薯条薯片加工等环保型企业,新上了双九、泓辉、长宏三个淀粉污水处理项目,逐步推进全县食品加工企业步入节能环保型发展轨道。到2008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家,其中省级1家,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0%,经营水平正渐入佳境,成为围场生态工业的重要支撑。竭力发展环保型矿业。正确处理“一方水土与一方经济”的关系,发展矿业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位。在京津两盆水“辽河”、“滦河”两岸严禁上对环境有污染、对植被有破坏的项目,对新上矿业开发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凡不具备环保条件的,不予审批,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对储量丰富的硅砂、萤石等矿产资源本着“有限、有序、有偿”的原则进行绿色开发、绿化加工。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关闭了环保不达标的化工企业,转产了高能耗的水泥企业,在推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以拉动第三产业循环互动为手段,强势发展生态旅游
围场是的清代皇家猎苑,是全国的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拥有亚洲最大的110万亩人工林基地,是承德大避暑山庄的重要一极,人文、自然景观独特。多年以来,该县始终坚持把旅游经济作为拉动第三产业循环互动的关键来抓,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方针,打“生态、皇家、民俗”牌,唱开放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初步形成了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御道口草原风景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三大核心景区为主导,以农家游为补充,坝上连接坝下的大旅游格局。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游。以塞罕坝森林公园为核心,积极开发林海观光、湿地公园、影视基地等为主的度假游;以御道口草原风景区为核心,打造草原风情、河流湖泊、射箭骑马等项目为主的休闲游;以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发展观赏花海、风电开发为主的观光游。在不同景区建设滑雪、滑沙、漂流、自驾车、高山探险等参与性项目,不断丰富旅游内涵,“木兰围场”休闲度假的旅游品牌唱响京津及国内大中城市。全力打造皇家休闲游。围绕清代皇帝在围场的活动,结合恢复东庙宫、康熙点将台、乾隆殪虎碑、清代“七十二围”等人文古迹,积极谋划开发皇家国际狩猎场、木兰行宫、木兰秋狝园等旅游项目,皇家国际狩猎场、寒罕坝滑雪场初具规模,总投资23亿元的承德围场休闲体育产业园,总投资4000万元的千松沟休闲旅游度假区、总投资2.2亿元的国际艺术村等休闲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适应现代人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深入挖掘民俗风情游。为适应现代人们返朴归真、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自2004年起,该县以乡村生态资源为基础,通过采取“领导包建、部门帮扶、典型带动”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家游,打造出了一些农家游精品项目。如,围绕深入挖掘原生态文化,在不同区域建设了不同特色的满族民俗村、国际艺术村、蒙古族庄园,赋予旅游更深厚的内涵,使更多的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感受满蒙风情和特色民俗文化;通过建设采摘园、垂钓园、养殖园,让游客亲自体验田园生活,品尝新鲜的绿色食品,感受生态家园的无限乐趣,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有效促动了农民改变陈旧生活习惯,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目前,该县已发展农家游300余户,2008年接待游客19.1万人次,实现收入590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发展经济依托生态优势,富民强县靠生态品牌支撑,生态品牌已经成为围场一张不可复制的名片,靠这张名片,围场正阔步走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的轨道上。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弘扬县域单位的开拓进取精神、树立县域优秀领导人物形象、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和谐发展,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经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与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共同组织编撰《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时政庆典特刊。 县域经济在线网自7月20日起,隆重推出“县(市)委书记”专栏,全面报道入选特刊的百名县(市)委书记的先进业绩、系统宣传入选县市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就。
欧阳淞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田鹤年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
李 昌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
龚心瀚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原 焘 中共中央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
郝盛琦 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
宋奎兰 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陈 林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陈 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翟殿玉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副主席
武志国 中共中央党校《党政干部文摘》副社长
郭晓军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调研处处长
刘 文 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处长
魏光朗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政策》总编辑
翟炳恺 全国人大办公厅信访局原局长
刘 吉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
张伟超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
宋树友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农业部原副部长
米建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解思忠 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张锐源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
王胜利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司长
金思宇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处处长
陈拂晓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原局长
《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
珍藏版
谨以此书特别敬献给: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推动和促进中国经济步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开拓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县域基层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