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县古遗址(三)
笔架山寺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溢河乡宏大村二郎坪西3000米,清代。原寺庙遗址毁于1953年,现有新的肉身殿、大悲殿、藏金阁坐落于原址之上,有达鉴真身干尸放置于肉身殿内,在肉身殿正前方10米处有千年古栎1株,遗址火神爷头像一个;石香炉一个:青石质,呈长方形,长70厘米,宽576厘米,高25厘米。四周高浮雕西游记人物故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工精湛。残碑两通:青石质,其中一同残高88厘米,宽67厘米,厚3厘米,由于碑文腐蚀严重,字迹模糊,无法识别其内容,隐约可见年款为同治六年。另外一通残高95厘米,宽54厘米,厚9厘米。由于碑文腐蚀严重,字迹模糊,无法识别其内容,年代不详。铁锺一个:口径56厘米,高67厘米,厚3厘米。此锺铸造于民国七年,现悬挂于亭顶。经济价值。南宫山肉身出土后,以莲花寺遗址为代表的南宫山景点群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历史价值。南宫观建于北宋,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虽在文革时期被毁,但后又进行恢复,其建筑风格为学者研究宋元时代佛教文化提供了手资料。科学价值。寺内达鉴肉身出土已有两百年,至今仍保存完好,不腐不烂,乃举世罕见的奇珍异宝,为科学家研究地理学、人体学提供了现实资料。
新湾化石遗址 位于岚皋县溢河乡新湾村西约500米,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该化石点四周巨石林立,怪石嶙峋。由两个巨石相互支撑形成一浅洞,进深4.10米,宽1.00-1.75米,高1.40-2.30米。洞内常年滴水,阴暗潮湿,墙壁已形成较厚泥浆岩,岩中夹杂零星硅化木,泥石布满地面。洞内到处有村民挖掘化石的痕迹,破坏比较严重。该化石地点在岚皋县极为罕见,它的发现填补了该区域化石地点的空白,对研究远古时期的生态、气候、各类生物生存环境以及矿产资源发掘具有重要价值。
古家村梯田 位于官元镇古家村、龙板营村境内,清代。古家村梯田系清代湖广、四川移民垦殖巴山老林,在岚皋西部山区大河流域所建的一处最大人工梯田,现存水平梯田约3万平方米。梯田沿大河北部山坡东西向延伸约2公里,由下至上梯次分布,宽约500—40米,约60—20级不等。梯田用泥土起垄护坎,每层有许多单田水平相连,单田长50—25米、宽20—5米,均高0.8—0.3不等。梯田利用北部山坡溪水自流灌溉。周围山坡和梯田中央有刘氏、邱氏、田氏等家族墓地,立有嘉庆、道光、同治等款墓碑,碑文记述了迁徙立业情况。梯田中心有邱家院落,残破严重,从穿斗式梁架和木板隔墙式样判断,其始建年代应该在清代中后期。梯田垄坎和灌溉水系完整,当代村民继续使用。
龙安寨遗址 位于岚皋县花里镇龙安村村委会北约2000米,清代。寨址位于一独立的山岗上,平面略成长方形,面积约1500平方米,西为西河,东、南为悬崖,北为山坡。东西狭长90米,南北宽10—30米不等,残留寨墙高2—4.5米,上宽约1.1米,北部寨墙有马面四处,上宽2米厚1.5米。北寨门保留完好,块石垒筑,高2.6米,宽1.4米,门内有宽6米的通道与山寨上部相连。寨址东部有寺庙一处曰八角庙,建于清嘉庆年间,现残存庙基、砖石构件、石狮、桂树等。遗存石狮一对,高25厘米,残损严重;铭文砖两件,长33厘米,宽19厘米,厚5厘米。该寨对研究明清时期岚皋县农民起义军和地方武装有参考价值。
泰山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花里镇桂花村村委会东约20米,清代。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面宽3间,进深1间;通面宽9.1米,进深4.2米,建筑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一层建筑,硬山顶式建筑,泥质灰瓦屋面,黄土夹杂小石子筑墙,两侧山墙马头墙有彩绘。内部有柱,檩架于墙上,均为木质格子门窗。庙门前有青石台阶七步,宽1.9米。寺庙原有东西厢房各三间,现已毁,遗存咸丰七年款重修泰山庙碑碣一通,宽0.76米,高0.46米,记首人周家勉出钱四千纹,重修泰山庙。该寺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七年重修。解放后曾做学堂使用,文革时期将东西厢房毁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地集资2000余元,再次修整。对研究岚皋清代宗教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药王寨遗址 位于岚皋县花里镇金寨村村委会东南200米,清代。该遗址为东北-西南走向,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分为前后两个寨子。其中前寨又分上中下三层,整个寨址的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寨墙保存基本完整,寨外墙高约5米,内墙高2-3米不等,厚0.50—0.60米,用块石垒砌而成,寨墙上有垛口、瞭望口、射枪口等。寨址正门(南门)宽1.2米,高2米,厚0.73米。拐角门(东门)宽1.48米,高1.84米,厚1.03米。进门向西两米处有台阶五步,阶面约0.20米,现损毁严重。台阶上为寨址的层,南边有房屋两间,原为观察员居住房,现已被废弃,仅存寨墙三堵。北边原为观察室和观察员住房一间,寨墙基本保存完好。寨址东边寨墙上有射击孔13个,宽约0.42-0.61米,高约0.86-0.96米,厚约0.50-0.60米,保现存较好。南北走向百步梯连接寨子上、中、下三部分。寨址中层有粮仓一间,长5米,宽3.5米,深4.5米。紧靠粮仓西边有守仓房屋一间,墙高3.5米,长10米,宽8米。进入寨址第三层,地面杂草丛生,十分荒芜。瞭望四周群山,视野相当开阔。现存寨墙残高2米,厚0.50米。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9米,西墙有观察孔两个,距地面约2米,西南方向有通往后寨之门,门高1.77米 ,宽1.2米,厚0.69米。往西南行至约300米的另一山顶上,此为后寨,规模较小,面积约40平方米。现残存寨墙及寨门,墙高约3米,厚0.60米,寨门高2.5米,宽1.2米。此寨规模之大形制独特在岚皋县极为罕见,对研究明清时期岚皋开发史、农民起义军和地方武装活动有一定辅助作用。
中梁寨址 位于岚皋县花里镇西河村村委会东北一山颠之上,清代。该遗址为南北走向,大体呈长方形,整个寨址的分布面积约1500平方米。寨内破坏严重,废弃已久,杂木丛生,十分荒芜。仅存寨墙一堵,残高2.5米,厚0.5米,长约100米。对研究明清时期岚皋农民起义军和地方武装有一定辅助作用。
大湾栈道遗址 位于岚皋县孟石岭乡柏杨林村东南600米,年代不详。大湾栈道呈东—西排列,分布长度约400米,下距岚河河床3米高。分为3段,东第1段有栈孔11个,方孔8个,圆孔3个,方孔长20-24厘米,宽18-20厘米,深16-18厘米,圆孔径24-26厘米,深20-22厘米。间距0.6-1.7米不等。第2段有方形栈孔9个,间距0.40-2.00米不等。第3段有方形栈孔4个,间距0.40-0.80米不等。其中部分栈口因修公路被毁。
墙院子遗址 岚皋县孟石岭乡柏杨林村村委会南300米,清代。该遗址处于岚河北岸一突出的山岗上,地势缓平。平面大体成长方形,长约200米,宽约80米。分为东西上下两个院落,中间原有通道连接。现留有东西一条规整的寨基,长约180米,高约2.7米,采用长约30厘米片石砌成辫子形状,共分20层,每层厚约15厘米。因墙体极有特点,故被称为“墙院子”。由于村民的生产活动,寨内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已为村民居住场所。传为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屯兵抗击清军将领杨遇春之地。寨基块石垒砌规整有序,在安康地区极为罕见,对研究巴山北麓清代寨堡和白莲教具有一定的价值。
双丰桥 位于岚皋县孟石岭乡双桥村村委会北15米,清代。该桥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为半圆拱单孔石桥。由地方士绅邓晓山,见地方“赌则输数百金,讼亦费数白金,与其为无益之行,莫若广有余之福,此桥之所由建也”。该桥建于大毛沟与小毛沟汇流之处,为东西走向,二沟两桥,故名双桥。其中小毛沟桥已被洪水冲塌,大毛沟桥尚存。跨大毛沟上,全长14.8米,宽3.05米,拱高10米,净跨5米。桥体以青石条垒砌,两端铺设石阶,面宽3.05,踏步宽28厘米,高20厘米。在二桥之间原有泗王庙,现仅存高约6米的庙基,有石门、石匾和六通碑刻残存。附属石匾额,素面,上有阴刻楷书“威镇双丰”四字,额横长160×30×10厘米。“修双丰桥”碣一通,长方形,幅宽1.54米,高0.86米,厚0.10米。主要记述双丰桥来由,并对桥四周环境,以散文笔法细腻描写,行文流畅,优美。碑文为阴刻楷书,共30行,每行21字,培元宋德隆攒,萧齐、萧斑珍书。“修双丰桥捐资碑”两通,长方形。碑文以阴刻楷书记录修建双丰桥募捐人员名单。“建桥刊碑禁赌条规”碣三通,长方形,幅宽 1.54米,高0.86米,厚0.10米。碑文主要记述禁毒、禁谣、禁嫖、禁敲诈勒索、禁欺哄拐骗。并维护道路等条规约3000字。此单孔桥跨度之大在安康地区极为少见,为研究陕南地区石桥的形制、建筑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碑刻内容丰富,条规款项刊满三石,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清末当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