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特产

徽菜

时间:2010-02-22    

由乡土风味饮食发展成的徽菜,遍及全国,形成菜系,实乃徽商的功绩,其中也有绩溪商人的一份功劳。县人自唐代即设酒店于长安,宋代设菜馆于徽州府,明清时期发展到大江南北,民国时期徽菜馆遍及海内。据不完全统计,清末至民国初,县人在各地先后开设的菜馆酒楼:上海有鸿运楼、大中华、大富贵、大中国、大新楼、大嘉福等120余家;武汉60家;南京21家;衡阳、柳州至昆明一线13个市、县有徽菜馆41家。在绩人开设的菜馆里,上海的大富贵、大中华,武汉、兰州的大中华,太原的鸿运楼,屯溪的富春园,芜湖的同庆楼,杭、嘉、湖的聚乐园、大中国、益乐园等徽菜馆经营有方,历久不衰,至今仍是当地有名的老店。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风格与其它菜系不同,它以烹饪山珍野味而著称。选料严谨,务求新鲜活嫩,决不滥竽充数。制作讲究火功,善于巧控火候,尤其讲究用木炭微火单炖、单烤,有重油、重色(酱油)之特点,擅长烧、炖、蒸,浓淡适宜。徽菜的技术特征在于:一是善于发挥原料本身的滋味,即保持原汁原味;二是常用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三是炖、蒸时,蛋白质分解出富含鲜味的氨基酸,脂肪分解出的有机酸同加进的料酒生成香酯,因而特别清香可口。代表菜肴有臭桂鱼、蛏干烧肉、腐乳爆肉、杨梅丸子、方腊鱼、瓤甲鱼、清蒸石鸡、石耳炖鸡、雪天牛尾狸、虎皮毛豆腐、冬笋煨火腿、沙地马蹄鳖。

 

赛琼碗

赛琼碗——正月十八朝的赛琼碗活动,是绩溪民间每年一次神会活动,也是典型的民间徽菜美食博览会。赛琼碗本是为纪念汪华所举办的。汪华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绩溪登源人,先后攻占宜、歙、婺、睦、杭、饶等六州,建号吴王。后归顺大唐,受封越国公。六州百姓不忘汪华保障乡里之功,感其“保境安民”的功德,立庙塑像,以供后裔祀祭。相传正月十八是汪华的诞生之日。起初,由绩溪汪姓民众发起组织祭拜活动,后沿传至他姓名族。从正月十八至二月二十五日,轮流在宗祠、村庙举行花朝会。初期,盛会有闹花灯、敲锣鼓、放鞭炮、抬会猪、摆供献、诵祭词、燃香烛、拜汪会等程序。后来,由于供品愈摆愈多,规模越办越大,摆供献发展为赛琼碗。在活动中,其案桌上除了摆放粗如断柱的大红神烛、壮如牯牛的会猪和清茶、美酒、果点外,更多的是用名贵瓷盘、瓷碗盛装的各种山珍野味和由农家土产精制的、象征“五谷丰登”、“吉祥如意”、“鸿福无边”、“福寿绵长”的各色美味佳肴。为使自己制作的供品菜肴更加美观、夺目,虔诚的县民们会充分利用冬笋的嫩黄、豆腐的玉白、香菇的灰褐、蕨菜的青紫、辣椒的艳红的粿品的金黄,烹制出多彩的菜肴来,以提高人们对供品的观赏性,同时,也形成了绩民对菜肴的“重色”观念。在规模最大的祀祭活动中,案桌上最多排放24行,每行12(),总计多达288()供献。这些表达百姓对神灵顶礼膜拜而精心制作的珍馐供品,宛如一件件艺术精品,不仅美味而且赏心悦目。

 

水馅包

中国所有读书人都知道一个名字:胡适;所有做生意的人都知道一个名字:胡雪岩。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安徽省绩溪县。绩溪不仅人杰地灵,而且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的发源地。到绩溪吃徽菜,如果你没有吃到水馅包,就等于没吃着徽菜精华。

绩溪水馅包是徽州菜肴里的一朵奇葩。它以奇特的来历、好看的式样、特别的味道在徽州小吃中享有盛名,是绩溪一些地方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吉庆餐。在绩溪吃水馅包,每个季节各不相同:春天吃香菇猪肉包,夏季吃各种时鲜菜包,深秋,瓜果飘香时节时吃冬瓜包、南瓜包,入冬吃牛肉萝卜包,暖胃养身。

水馅包四季口味的不同缘于馅心配料不同。如香菇猪肉包的馅心通常用瘦肉剁成,放入笋干丁、香菇丁、火腿丁和虾米,加少许豆腐搅和,然后用碗口大小的面皮将馅心包裹。做成的包子像半个月亮,一只只地排放在蒸笼里,用旺火蒸上约10分钟,见包子皮发亮即可,热气腾腾的包子只只灌汤,味道极美。用冬瓜、南瓜作馅,可谓水馅包的一大特色,冬瓜馅心是先将冬瓜去皮,切成块,过水后再切成小丁,然后用肉丁、香菇丁、笋干丁、火腿丁和虾米炒熟,加芡粉,冷却后即可裹包,蒸法相同。

绩溪水馅包据说是一个徽州留守妇发明的。徽州男人自古有外出做生意的传统,徽商在创造了商业奇迹的同时也造就了无数的徽州留守妇。一天,有位留守妇在切肉时,由于思夫而心不在焉地把肉剁成肉酱,无法下锅烧炒。她灵机一动,索性在肉酱里加上了香菇、蒜泥等佐料。然后把面粉打成圆形薄皮,包上馅心,对折成半圆形,两片连接于圆形的三分之一处粘合,在合拢处按一年十二个月打了十二个均匀好看的皱褶。成形的包子像半个月亮,皱褶像百页褶裙,小巧玲珑,摆在蒸笼上一圈圈地甚为好看。出笼后,香味扑鼻,咬一口,香汤四溢,回味无穷。喜得她舍不得再吃,全部晾干后,托人寄给她的夫君。夫君打开包裹一看,顿时明白了聪明妻子的心思:半月形的包子表示妻子渴望团圆,十二个皱褶表示她日日月月的思念,馅心里香菇的“香”是取谐音“想”之意。

后来,这位巧妇创造的这种月牙形包子经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就成为徽州菜系中又一佳肴。

 

一品锅

胡适一品锅又称“绩溪一品锅”“团圆锅”“一品锅”。“一品锅”其来源说法不一。

一说当年徽商兴旺时期,一年四季男人大都外出经商,只有适逢过年才能回家一趟,家人为了表达思恋,团圆之情,但又考虑冬季寒冷,于是精心制作了由很多原料,一层层围叠起来组成一锅,以此庆祝合家团聚,祝愿来年经商红红火火。另一说法是,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南巡,由九华山去徽州府途中,见天色已晚便进绩溪岭北一农家借宿。淳朴的村妇热情接待,将白天剩余的菜肴,按先素后荤的顺序,逐层铺在一口两耳铁锅内热后端上。乾隆及随从饥肠辘辘,吃得津津有味。乾隆一边赞不绝口,一边问此菜何名。村妇随口答道:“一锅熟。”乾隆嫌其名不雅,略作思索后赐名“一品锅”,兼有“此美味佳肴,值得一品”和“与万岁爷同享此佳肴者,堪为一品”的含义。自此,“一品锅”成为绩溪徽菜中的宴客佳肴。

一代文豪胡适任北大校长时,用“一品锅”招待绩溪的女婿梁实秋先生得到“一品锅,三五七层花色多,品其味,离桌不离锅”的赞许。胡适在任驻美大使时经常以家乡的“一品锅”招待外国友人。也曾以“一品锅”宴请美国恩师杜威,赢得举座赞誉,成为美谈。它的做法是把各种原料、配料调制后,再用一只两耳大铁锅,分辅成若干层,最低层是萝卜丝、干角豆、笋衣、冬瓜、冬笋等,底层配料称为“垫锅”,“垫锅”之上,依次是肉、豆腐包、鸭子夹、肉圆、鸡块、野味等。又称“三层楼”、“五层楼”、或“七层楼”、“九层楼”。即一种菜一个花样为一层楼,楼数越多,层次越高越好。每层依次铺好后,开始时必须猛火烧一样,使其全锅滚沸几分钟,再用温火慢炖三四小时,并不时用瓢勺将原汤汗,从上而下的渗透其味。一品锅烧制得好,油而不腻,不老不嫩,烂而不化,熟度适中,热而不烫,冷而不却,保持色香味的统一,使口味一触即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一品锅”改为“胡适一品锅”喻意着胡适先生永远是徽乡人民心目中的一品大员。

  绩溪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自然山水雄奇秀丽,人文景观异彩纷呈。绩溪是徽商的故里,是徽菜、徽墨、徽剧的发源地,素有“徽厨之乡”、“徽墨之乡”、“蚕桑之乡”之称。古往今来,绩溪以“邑小士多,代有闻人”著称于世,这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民国教育家胡晋接、“红顶商人”胡雪岩、徽墨大师胡开文、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故乡。【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