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千县博览园>>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北动态
<< < 1 2 3 4 5 6 7 8 9 > >>

青海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基础上实现跨越

文章来源:海北州人民政府门户网    点击数:928    更新时间:2009-10-9 15:36:28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亿元到300亿元只用了两年,从300亿到400亿仅用了短短一年时间。

  60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各级财政部门努力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着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坚持财力下移,高度关注并努力解决民生问题。2008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达到363.6亿元,比1950年的398.3万元增长9089倍,年均增长17%。各级财政逐步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财政资金供给,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实现了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重大转变。2008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268亿元,占总支出的73.7%。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基层财力状况的好转,有效缓解了各地财政困难,调动了基层政府自主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了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60年来,我省财政始终把支持经济发展作为要务,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资金等手段,按照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营造良好的财税政策环境,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近10年来,安排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企业分离办社会和解决国有企业后勤改革遗留问题等方面的资金27.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共投入国债等资金309.5亿元,重点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公检法、交通、教育、高新技术、生态保护等项目。全面落实国家和省西部大开发税费优惠政策,10年来共计减免各类税收168.8亿元,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改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着力支持完善发展、融资、招商三个平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60年来,全省财政部门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健全和完善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全省财政支农资金由1950年的57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6.1亿元,年均增长15.5%。通过支持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牧业发展,有效促进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落实支农惠农补贴政策,累计投入资金32.2亿元,农牧民人均补助性收入从无到有,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累计投入资金47.6亿元,通过实施扶贫整村推进、支持发展劳务经济、调庄移民、异地安置等项目和工程,使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支持生态立省战略,坚持以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支持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稳步推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1998年以来,累计投入农林水及生态环保专项资金104.5亿元,重点支持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统筹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人工增雨和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等工程,同时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启动了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实施以上工程,青海湖水域面积连年扩大,三江源地区植被盖度和草地能力开始恢复和提高,初步遏制了三江源地区生态持续恶化的趋势,逐步恢复了天然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采取有效的经济保障措施,2007年建立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促使矿山企业合理负担资源与环境成本。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完善资源税政策,逐步建立起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与税收增长相协调的机制。近年来累计投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39.9亿元。重点支持了环境执法标准化建设、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支持了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新工艺新技术推广示范;实施了无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建成了一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水等工程。

  60年来,我省各级财政践行"民生优先"的理念,从解决群众最急需、最期盼、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探索"小财政办大民生"的路子,着力支持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支出由1950年的23.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48.8亿元,年均增长18.7%。特别是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1.6亿元,重点支持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二期义教工程、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相关政策;建立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特别是2003年率先将全省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全部纳入"两免一补"范围, 2005年率先将"两免一补"政策覆盖到城市贫困家庭学生。到2008年秋季将免学杂费政策扩大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使全省75万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支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支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由1995年的0.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5.6亿元,年均增长40.4%。社会保障基本制度逐步完善,实现了"三条保障线""两条保障线"的转轨,支持建立了城镇和农牧区困难群众生活、医疗、住房、取暖、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的救助制度。支持实施廉租房、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支出由1950年的16.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4.7亿元,年均增长18%。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支持解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提前三年实现了全省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并提高了补助标准,支持完成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并建立了村卫生室管理运转长效机制。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各级财政部门努力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建立起了"少生快富""奖励扶助"等政策制度体系。支持科技文化及体育事业发展,支出由1950年的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3.9亿元,年均增长18.3%。在支持图书馆、博物馆及文物保护等文博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及乡镇文化中心建设等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支持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和村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

  六十年改革发展之路,展现出我省财政从弱到强、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出击的历史性跨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矗立起一座丰碑。现在我省已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财政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我省财政工作必将实现新的跨越,跃上新的台阶。

主办单位:国域发(北京)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 运营单位:国域发(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县域经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