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千县博览园>>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
<< < 1 > >>

文章来源:    点击数:1498    更新时间:2009-9-17 13:56:32    

剑虽有“百兵之君”的称谓,但它仅仅是武器,当今只能用来摆设,或作为锻炼,比赛的器械。而刀,从大到用来作战的五尺钢刀,到小到只有寸把的削指甲小刀,它具备剑所不具备的实用性。

当今的市面上刃口刀具,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外观精美繁复,令人眼花缭乱。但绝大多数,都是机器锻压而成,多了一份精致,但失去刀应具备的锐利,既是曾经名震大西北的甘肃保安腰刀、装配线英吉沙刀,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厄运。元时随蒙古大军东来的“回回”工匠中,有许多“善锻刀”者,这些工匠们的手艺,在绝大多数地区因没有用武之地或被机器代替而失传。在门源却很好地保留着,一代代的传承着。在青藏高原,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了刀,屠宰牲畜,老人们剃头,削制农具,以及吃肉,许许多多的生产生活活动中时刻离不开刀。

吃手抓肉是当地人最典型的饮食习惯。在许多时候,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手抓端上桌后,一些老人们从自己的腰带或兜里,取出刀来,抓起大块的带骨肉,非常熟练自如的削食,吃完手抓将刀擦拭一下后,放回了原来的位置,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刀在牛肉满山,习惯大块吃肉的地方是如此地必需,所以工匠们也有了发挥技能的条件。

慕名来到,达坂山下,丛林深处一条名叫上措隆的南阴山沟,六十二岁的马福阿爷接待了我们,时间的风霜染苍了老人的双鬓,但大半辈子的铁匠生涯,使老人腰板挺直,精神矍烁,一双大手与我们相握时,非常有力。他是门源地区的腰刀工匠,其精湛的技艺享誉省内外。

我们喝着浓香的奶茶,聆听着马福阿爷详细介绍并于“马福腰刀”的情况。他从墙上取下已经铸上订做者名字的一把,小五寸双刀,递给我们,“你先看看这把刀子怎么样”。

这是一把非常精致的腰刀。它造型优美,线条明快人,工艺精细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红色的铜箍。刀鞘上端有个小孔。刀柄的护手处用黄铜铸成,身由光洁、温润的白色牦牛制作,柄尾,屈累着红、黄、蓝、绿、橙五色的的柔质有机玻璃,最后面是一层黄铜做裹底。抽出双刀,两刀同样大小,不差毫厘,刀面用黄铜嵌着订刀人的名字,刀脊厚实凝重,刀锋锐利寒光闪闪。

“这是小五寸双刀,剃头、吃肉都成哩。”说着他随着拿起其中的一把刀,从鬓角锊下几根胡须,把其中一要横放了刀刃上,只轻轻一吹,头发立即断了,接着又吹了第二根,第三根……每根立断。

在我们的惊咤之中,马福阿爷随手又拿起了一截铁棒,用这把刚吹断了毛发的刀,唰一一唰几下子,已把铁棒削得铁屑飞溅。担心之中,再观看腰刀,刀口不卷,刃口无损,仍旧锋利无比,这大概是古人常说的“削铁如泥吧”。兼具了这样的禀赋,能说这不是当今难得一见的宝刀?

当问他手艺的传承时,他说“我们老回回打铁做刀的手艺,一辈接一辈,也说不出最早的师傅是谁,有的是师傅传徒弟,有的是大大传儿子。我的手艺是师傅教的,现在我的手艺又传给了我的兄弟和儿子、侄儿子,现在我们家务里会做刀子的有五、六个人哩。手艺人吃的是辛苦饭。我们做刀,一家人起早贪黑,老人掌钳,年轻人抡锤,女的拉风匣,叮当叮当日夜不停,一把把刀子,都渗着我们的血汗。”

一把腰刀,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锻铲、锉淬、磨乖28道工序。其中的缎、淬是绝招,也是手工刃口活的优势。全凭匠人们的心、眼、手上的功夫,机器活是很难达到的。有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门源腰刀的磨砺,用的是门源甘沟所产的粗石和宁缠所产的细石,先在甘沟石上经过粗磨,然后用甘缠细石精心的细磨,最终才使它具备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和文饰考究四大特点。

马福的腰刀,种类有七寸、大五寸、小五寸、单刀、双刀、折刀、鱼刀等十余种,虽然产量不大,但名气不小,当地人们以拥有一把马福腰刀而自豪。甘肃、新疆的人也托人说情来购买,虽然奇货可居,但马福阿爷始终保持着正常的价位,也不屑用机械来代替精湛的手艺。对写字者有“字如其人”之说,用“刀如其人”来形容马福又何尝不可呢。

在门源制作腰刀的工匠已为数不多,他午抱道守艺所铸造的腰刀已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而门源这块腰刀之地,也因为锋利的腰刀和它传自悠远的手艺,绝配成一曲关于美的古歌。

主办单位:国域发(北京)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 运营单位:国域发(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县域经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