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朋友:
您好!
德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置县,1990年12月撤县设市,已有1800多年的治县历史,唐宋时期是全国重要经济区域和文化旅游胜地。据史料不完全统计,唐代至清末,拥有进士417名,约占饶州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这其中有湿法炼铜“鼻祖”张潜、治荒名吏董谓等许多名人志士。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的德兴已经形成[详细信息]
德兴市首页 >> 历史文化(江西德兴市)
德兴市十大民间人物
四 汪 藻
汪藻(公元1079—1154年),宋代名臣,文学家、史学家,字彦章,今海口镇小浮溪人。
藻幼年聪慧过人,年轻时入太学读书,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中进士,先任婺州观察推官,后升任著作佐郎。宋高宗即位后,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后升任给事中、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左朝请大夫等职,曾知湖州、徽州、宣州,卒赠端明殿学士。
汪藻的诗风格清新,深醇雅健,格律精密。宋徽宗亲自编制《君臣庆会阁诗》,在群臣进献的诗文中,汪藻诗作为众人所莫及。当时婺源人胡伸也以文才,世称“江左二宝,胡伸、汪藻”。汪藻的诗文多揭露时弊,记述抗金将士御敌的事迹,如《郭永传》、《已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等。早年成名之作《春日》,写雨中的桃花流水、茅屋鸡声,句句传神。汪藻擅长四六文,朝廷的诏令多出自其手笔。
汪藻对史学亦颇多贡献。徽宗时,曾任九域图志局编修官。高宗时,撰《靖康要录》16卷,详记宋金和战诸事,南宋史学家汪迈修《钦宗实录》,曾从中取材。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修纂《政事纪录》665卷,广采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至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6年)诏令,后人著《徽宗实录》,十之八九取材于此书。
汪藻高官显爵30年,清平廉洁,居无庐宅,一生博极群书,老不释卷。著有《浮溪集》60卷。《宋词三百首》均收录了汪藻的词和诗作。
五 张 焘
张焘(公元1091—1165年),宋代抗金名臣,字子公,今银城镇吴园人。
焘系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探花。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李纲任亲征行营使,焘应召为幕僚。李纲贬职时,张焘因受牵连被罢官。建炎初复官,担任湖州府通判。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由吕颐浩推荐任司勋员外郎,升任起居舍人,并代理吏部尚书。时金国派使者议和,张焘上书宋高宗,反对屈服求和,主张谨边防、励将士、图自强。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由于上疏极力反对和议,忤逆秦桧,张焘被贬为成都知府兼本路安抚使。他在四川任职4年中,惩处贪赃官吏,减轻赋税,安抚雅州少数民族,并且赈济灾民,修建学校,政绩显著。离任后,焘在家闲居13年。秦桧死后,复任建康(今南京)知府兼行营留守,不久升任吏部尚书。
绍兴三十一年秋,金兵大举南侵,进抵长江北岸,企图从建康两翼渡江,扑向临安(今杭州)。在朝野震惊、人心大乱之际,张焘坐镇建康,向朝廷和民众表示死守的决心,并向前线总指挥虞允文提出“持重养威、观衅而动”的方略,激励军民协同作战,终于挫败了金军最后一次渡江南侵的企图。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授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年老多病辞官回乡。逝世后赐谥“忠定”。平生喜书法,著有外制20卷、奏议30卷、杂著20卷。
《宋史》有传。
六 董 煟
董煟(公元?—1217年),南宋治荒名吏,字季兴,号南隐,今海口镇海口村人。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进士。
煟任温州府瑞安县知县时逢灾荒,实施赈济、赈粜、赈贷等办法,使流民得到安置,灾民得以救济。此后,他又向朝廷进献所著《救荒活民书》3卷共5万余字,全面系统地提出救荒“五法”、“十六项”的政见。宋宁宗赵扩召见并嘉奖他“忠惟报国,诚在爱民”,赏赐绢帛,升为通议郎;称赞其书为“南宋书”,诏令刊印,发行到各郡县。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纂修四库全书,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称董煟《救荒活民书》“实有经济,与同时空谈性学者殊”,诏命重新刊行。
董煟在瑞安任上因母丧按例停职,守丧三年期满后,改任辰溪县令。在辰溪任职期间,他兴办学校,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颇得民心。后辞官回乡,创办南隐书院。著述有《春秋资讲》、《寿国脉书》、《南隐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