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朋友:
您好!
德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置县,1990年12月撤县设市,已有1800多年的治县历史,唐宋时期是全国重要经济区域和文化旅游胜地。据史料不完全统计,唐代至清末,拥有进士417名,约占饶州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这其中有湿法炼铜“鼻祖”张潜、治荒名吏董谓等许多名人志士。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的德兴已经形成[详细信息]
红炉著迹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饶州德兴的银山设邓公场,百姓可任意采银,官方纳税20%,年产白银10万余两。这个炼银场就设在今银山铅锌矿矿区内的雷山、九龙上天、南山等处。采出来的矿石放在今汽车修理厂和火柴厂一带冶炼。旧时,这一带邓远的主持下可热闹了。不仅是邓公场的矿石放在这儿冶炼,附近银场的矿石也往这里运。
相传邓公为人刚直,生性“不为五斗米折腰”。唐高宗下诏,由邓远在银山主持冶银。这本是一件好事,可为人耿直的邓远却屡屡得罪奸臣。唐朝的州刺史,每年都要到属县去巡视,名为“考甄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邓课农桑,敦敷五教”,实际上是趁机敲诈勒索,大捞一把,发洋财!就像当年督邮来九江视察工作一样,想敲陶县令一笔;又像清代和坤下去视察民情一样,总是空手而去,满载而归。这样的美差谁不愿干?
话说有一天,朝廷派了位州刺史来县巡视,此人生性贪婪,天生一对三角眼,一看就知是个狡诈阴险之徒。这不,他在没有来德兴之前,早就打好如意算盘。早闻德兴矿藏富饶,有“银城”“金山”之誉,这块肥肉,不好好宰一刀,更待何时?想到这里,他不禁哈哈大笑!可惜遇到的不是别人,是邓公。邓公为官清正,为人刚直,一不吹,二不拍,三不送。州刺史来到德兴以后,邓公以粗茶淡饭相待,也不奉承官员。州刺史德兴之行,一未吃到,二未听到(拍马屁的话),三未捞到,气得他哇哇直叫,真想捏个罪名,把邓公撤职严办!
正在此时,州刺史身边一爪牙心生一计:“邓远的名气大,百姓都向着他,弄不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邓远在炼银上深得人心,我们何不在炼银上做文章?”州刺史说:“这也不成呀,银场账目一清二楚,邓远分文不取,如何对他下手?”爪牙见主子未领会他的意图,于是走过去,附在主子耳边嘀咕一番。主子心领神会,一拍大腿,说到:“好,太好了!咱们一不做,二不休!”当晚,州刺史笑嘻嘻地来到邓府,告诉邓公,明天他要亲自去看看炼银。邓公一听,知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一定有什么阴谋!
第二天,县衙前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堂上正中央摆一张公案,坐的是州刺史,左侧一张公案,坐的是邓公。堂下早安放着炼银炉。一声令下,炼银开始。炉下烈火熊熊,炉内银水翻滚,堂下人头攒头,堂上各怀心思。忽然,州刺史慢慢站起,离开公案,双手一背,踱着方步,操着官腔,边走边问:“嗯,银水如何呀?”“银子炼得怎样?”邓公早有戒心,紧跟下堂。州刺史来到炉边,假装看炼银,双手一甩袍袖,邓公眼明,见袖中一块明晃晃的东西掉进炉内,就知道州刺史在栽赃陷害。说时迟,那时快,正在州刺史发愣之际,我们的邓公已卷起袍袖,伸进沸腾的炉内一捞,终于把州刺史甩进去的东西捞了上来。大家一看,是一块白花花的银子。州刺史的诡计破产了!原来,州刺史想趁人不备,将成色极高的大银锭放入炉中,这样炼出来的银子就会比平时的银子成色要高。州刺史就可以向皇上告邓公,说他用瞒报邓公场银子成色的手段来贪污。
这一阴谋被当众戳穿,州刺史这个狗官也被德兴乡绅百姓告倒,罢官、受惩!但我们的邓公也因烫伤过重而亡故。
德兴百姓为了纪念邓公为国出力,为民造福、不畏权势、秉公办事的事迹,纷纷集资在今武安路东头北边与银山路交接处建造了一座祠宇,正中金楷“邓公祠”。祠内有一匾,文曰:“红炉著迹”。一千多年过去了,银山已成为全省有名的矿山。虽然邓公祠已不复存在,但红炉著迹的美谈,仍在一代代流传。
(作者:程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