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朋友:
您好!
德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置县,1990年12月撤县设市,已有1800多年的治县历史,唐宋时期是全国重要经济区域和文化旅游胜地。据史料不完全统计,唐代至清末,拥有进士417名,约占饶州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这其中有湿法炼铜“鼻祖”张潜、治荒名吏董谓等许多名人志士。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的德兴已经形成[详细信息]
董煟和“天下第一书”
董煟,生年不详,宋嘉定十年(1217)逝世。字季兴,号南隐,海口镇海口村人,是南宋治荒名吏。
绍熙四年(1193),董煟考中进士,随后分发到瑞安(现在的浙江省瑞安市)担任知县。刚上任,当地就遇上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水,灾情十分严重。董煟心急如焚。他一面将灾情如实上报,请求朝廷给予赈济;另一方面组织手下官员分头到灾区各地视察,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由于对全县灾情了如指掌,所以他很快就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救灾措施。比如对重灾区的老弱病残生活不能自理者,由官府救济粮食和衣被,生病的给予医治,死亡的给予安葬。他还劝说引导富户将粮食平价卖给灾民,或者设粥棚施舍流民。种种措施,让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灾民获得了一线生机。瑞安百姓异口同声,称赞董煟是一位关心民疾、体恤百姓的好官。
大灾过后,董煟还在思考一个现实的问题:国家地域广大,水旱灾害年年都有,如何有效抵御灾害,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苦苦思考一番后,他决意将好好总结这次瑞安赈灾的经验,并写成书供朝廷参考。
不久,董煟根据自己的救灾实践和心得撰写的《救荒活民书》完成了。《救荒活民书》共3卷5万多字。书中提出了救灾救荒的五种办法和十六条具体措施。这些办法和措施是董煟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尚空读,切实可用,受到朝廷重视。宁宗亲自召见董煟,嘉奖他“忠惟报国,诚在爱民”,赐他为通仪郎,宋宁宗高度肯定了董煟的《救荒活民书》,并下诏书命令将此书刊行各郡县。
董煟后来还做过湖南辰溪县令。任职期间举办学校,奖励农耕,深得民心。晚年,董煟辞官回到故乡海口。他回乡后创办了“南隐书院”,在那里著书讲学,直到终老。
清乾隆年间(1730—1795)纂修的《四库全书》收入了董煟的《救荒活民书》,乾隆皇帝极力推崇《救荒活民书》,说它“实有经济,与同时空谈性学者殊”。他责令将这本书重新刊印,颁发各地。1937年,邓云特在他编著的《中国救荒史》中,对董煟和他写的《救荒活民书》在中国救荒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
(作者:邓邦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