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洛带镇

2010-11-04 点击数:3204

  洛带镇,素有“东山重镇”之称。明末清初时期的移民运动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使这些来自于异乡的客家人在四川洛带生了根。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在洛带镇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风俗和客家文化。

  洛带镇位于四川成都东山的洛带镇是一个客家古镇,于三国时期建镇,传说是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 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带”之名,后演变为“洛带”。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排名东山“三大场镇”之首。洛带镇的出名是近年来的事,他的吸引人处是生活在这里的客家人以及浓郁的各家风情。   洛带镇俗名镇子场,是成都东山五场之一。位于成都东郊龙泉驿区的浅丘地带。依山傍水,背靠龙泉山,面临成都平原,洛带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既成街,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名“落带”,“落”“洛”同音,后人取镇名为洛带。还有一说洛带镇黄家河自东向西绕镇而去,状如一带水流洛洛。洛带镇是成都东山客家人聚居之地。至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是清朝前朝“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潮从一东福建迁移而来的客家人。客家人的勤劳,诚朴的性格在旷无人烟,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垦荒务农,世代创业。使得洛带古镇至今保留着客家人的乡音、乡貌、乡情、乡风。有人把洛带称为西蜀客家镇,一点也不为过。

  洛带镇距成都市区约17公里的洛带镇于三国时期建镇,传说是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 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名“落带”,后演变为“洛带”。400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沿海地区迁到了洛带镇。在此之后,洛带镇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 洛带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又被人们称为“客家名镇、会馆之乡”。
   如今镇上的2万多居民中,有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全镇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以洛带镇为中心,周围十几个乡镇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八成以上。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中国中原一带,因社会变动及战争等原因,曾有5次大规模的南迁,于中国南方逐渐形成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范围。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人口数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
   四川是中国5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数量在200万以上,其中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老移民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东山区域,学术界统称“东山客家”。至今仍有150余万人能讲客家语言,并保持客家的风俗习惯。   龙泉驿区这个小镇的最大特色,就是有成都坝子最大的一方客家文化“码头”,来自广东、湖广、江西、川北等地的客家人,经过许多代,依然保持各自的传统、语言、习惯,成为川人中的特色一族,而且,还保存了带有客家人风格的建筑———客家会馆。尚保存的会馆有:广东会馆、川北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等,其中广东会馆规模最大,也最能代表会馆建筑特征。洛带镇很小,三条街道将小镇组成一片树叶状。客家人讲究饮茶,这里喝茶的讲究丝毫不逊于成都城里的大茶楼。小天井似的院子,假山、枯石、盆景、植物,古朴的建筑,斑驳的树影,几杯香茗,三五老友,十几张桌子,或喝茶、或聊天、或打牌,很是悠闲。

  当地客家人的传统习俗是"火龙节",据说其舞龙烧龙的传统源自江西籍刘姓客家人,定居洛带之后,将这一传统引入了洛带及周边地区,至今刘姓家族仍聚居在洛带镇宝胜村,以扎龙舞龙为业,最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舞龙程式:接龙、祭祖、迎龙归巢、杀鸡出龙、舞龙点睛等 。

  洛带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后因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玉带落入镇旁八角井而更名为"落带"(后演变为"洛带")。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明朝时改隶简州(今简阳),清朝时曾更名为"甑子场"。1950年,简阳成立第八区,区人民政府驻洛带江西会馆。1955年,洛带区为简阳第十四区,辖10个乡。1976年,洛带区所辖的十个公社划归龙泉,同时撤区建镇至今。   洛带在三国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名排东山“三大场镇”之首。清朝时更名为甄子场,后复原名并沿用至今,是一个千年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座落其中,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名镇、会馆之乡”。镇内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镇”。

  一说从前,洛带镇叫甑子场。场内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为东海龙王口中所吐,味极甘甜,泡茶茶香,洗脸美颜。井里有东海鲤鱼,肉味鲜美,食之可益寿延年。蜀太子阿斗闻之,择一黄道吉日,率众太监来到甑子场八角井旁。但见一条条金色鲤鱼穿石洞于水井和池塘间游进游出, 煞是可爱。众太监脱靴挽裤,下得池来,扑腾半日,终无斩获,急煞阿斗。却闻身后一声“好”,一条尺长大鱼随一白发老者钓竿甩动,划一弧线,飞出井来。阿斗眼红,老翁却不卖。太监强抢,阿斗得鱼。鱼落阿斗手中而不甘,奋力摆尾,阿斗连人带鱼跌入池塘。鱼儿穿石洞进八角井,溜哉。阿斗气极,和衣跳入井中。那鱼却钻进海眼,回东海去也。阿斗被众太监拖起,忙乱中腰带却掉入井底。回头欲找老翁算帐,已无人影,老翁坐钓处仅余一白绸帕,上书一诗: 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 阿斗脸铁青,团绸帕掷井中,堵住了海眼,井水从此变浑变苦。后人遂改甑子场名为“落带镇”,后演变为 “洛带镇”。   二说为镇旁有一“洛水”环绕,形如玉带,故名“洛带”;   三说为场镇老街蜿延一公里,状如玉带自天飘落,故名“落带”,后演变为“洛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