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县易武乡
滇藏茶马古道最南端的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乡的古茶山上,最近新发现一段几百米的茶马古道。目前,易武茶山范围内发现的茶马古道已有二十多公里。
易武是勐腊县北部的一个乡。北与思茅江城县接壤,东面与老挝交界。距勐腊县城110公里,距州政府所在地的景洪市110公里。是“普洱茶”的主产地之一。23个自然村的居民主要有傣、瑶、彝、汉等民族。易武乡地势东部、中部高,南北西三面低。村寨三合社海拔1433米,最低的纳么田点海拔730米,由于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造就不同的生态环境。沟谷纵横交错,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7.7℃。非常适合茶树的种植。茶区的土壤能提供给茶树生长充分的养分。茶区的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良好,茶区内生长着椿树、香樟树、榕树等高大乔木,和古老的茶树一起,构成了易武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易武乡的一位老乡长介绍,易武茶山通往山外的青石板茶马古道,大约修建于清道光25年,古道宽约2米,总长约240公里。因年代久远,有的路段已毁,有的路段埋葬于荒草密林中。近年来,长期尘封的茶马古道残迹陆续被发现。已发现并探明的茶马古道路段长23公里,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从象明乡曼贡村到罗梭江一段,长约5公里。这条茶马古道是当时易武、倚邦、攸乐、漫撒、曼砖、革登等古“六大茶山”通往思茅、普洱的道路。
清道光年间,当倚邦、莽枝等茶山逐渐衰退之际,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为“六大茶山”新产茶叶的集散地、生产地,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开创普洱茶的“易武时代”。易武茶叶生产的鼎盛时期,古六大茶山的茶叶曾有70在这里集散。易武可说是普洱茶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滇海虞衡志》曾记载:“普洱六大茶山,相距不远,以易武为中心集散”。茶叶产量最大的易武茶山,在清朝光绪年间,是江北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地。那时,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商业繁盛,马邦络绎不绝”,是那一时期易武的写照。
易武留存下来的永安桥碑记上记载:“云南迤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产易武较多”。桥碑上的记载,以及散落在易武茶山的浮雕、石碑、匾牌、古茶庄遗址等,使人能感受到易武昔日的辉煌和茶叶之乡繁盛的景况。
那时,易武茶区,山山有茶园,各地客商涌来,以致常住人口多达十多万人,现在还能看到的易武大庙,就是过去的石屏会馆,在易武中心小学旁。易武大庙建于清乾隆中后期,距今已有230多年。庙由大殿、中殿、后殿和厢房组成,里面供奉着弥勒佛、孔明、关帝和茶圣陆羽。易武大庙的建筑风格受中原文化影响较重。站在殿外的廊上,可看见完整的梁柱和一些挑头。这些殿檐和挑头,都是镂空木雕,线条流畅,玲珑剔透。大殿侧面的单檐歇山顶山墙,青砖砌拱,层次丰富。在西双版纳一带十分罕见。
“瑞贡天朝”木匾,也见证了当年易武的兴旺。据说,因为当车顺号祖上向清朝皇帝敬献贡茶,皇上品尝普洱茶,心怀感动,于是特赐“瑞贡天朝”四字,并制成匾额以示嘉奖。这块木匾至今仍存于易武老街车顺号后人的家中。
易武不仅是古“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集散地,也是生产优质大叶种茶的地方。现在,易武乡生产稻谷、包谷,主要经济作物有橡胶和茶叶,是普洱茶的主产地之一。
易武乡正利用茶马古道的“效应”,积极开展茶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