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元通古镇:古老的吊脚楼

2011-05-26 来源:中国自驾网 点击数:3912

 

古镇介绍:清末民初,元通号称"小成都"。湖广、江西等省的商人也到此经商并建造会馆,精明的元通人在江边筑起了场镇。从元通镇粮站的一道大门进去,爬上一栋6层楼楼顶,从楼顶可以看到,大片青瓦屋顶,沿着文井江鳞次栉比,临河而居,中间一条街道穿行其中,好一派江南水乡的味道。
  用“古老”来概括元通古镇再合适不过了。在半边街尽头的老石拱桥边的吊脚楼小憩,看江水从身边流过,想象着1600年前元通的繁华,让人感叹"逝者如斯夫"……   在不赶集的日子里,街上很安静,走在石板路上能清晰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从麒麟街上的黄氏和罗氏故居能依稀看到元通曾经的华丽,临河小巷口的哥特式建筑展示着小镇曾经的华丽。
  看点:“元通古镇三绝”发现之旅
  一绝:庭院深深三进大院的黄氏故居,麒麟街上的黄家大院。这是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落,是元通镇大地主黄光辉的住宅;二绝:老街老桥清嘉庆年的永利桥;三绝:三江汇流上演"清明上河图" 。崇州属岷江流域,大小支流纵横交错,据方志载,历史上通航仅两段,元通即其一。元通依水而筑,场镇就在汇江边,因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在这里交汇而得名。昔日,因蜀中交通不便,作为川西动脉的汇江便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陆码头的历史。
从成温邛高速到崇州约40公里,不到一个小时,从崇州到元通10来公里,不到20分钟,ZF这两年似乎没太管它,古镇保留了难得的平静。 元通古镇曾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码头。这里有三条河汇聚,所以名之汇江。 
  历史凝固的元通古逆转千年时光,倒回元通古镇,眨眼回眸之间,便见到飞檐翘角,那横跨江河的索道,紧紧锁住时光的脚步,一砖一瓦之间,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屋檐上的蛛丝,墙壁上的青苔,被小镇悠久的历浸润得滴出水来。清晨,手捧一杯地道的古镇早茶,掬一口从时光对岸吹来的江风,唤醒了灵魂深处的情愫,天上几朵白云在窗口飘过,看古镇在薄雾中醒来,于是元通古镇也便在鸟雀叽叽喳喳的呼唤中缓缓地揭开她迷人的容颜。
元通古镇最早见于文字记载当追溯至东晋时期,其建置已有1650多年,不过当初名非元通,而为水渠乡,而元通称谓之由来,光绪三年的《崇庆州志》曾有记载,意为与古寺有关。明英崇正统年间,有圆通寺始建于水渠乡,由于此地居水陆要冲,僧侣商贾云集,买卖居家渐聚于此而繁华起来,故清代便在此兴场建镇,便以寺名为场名,其后于民国时期称元通,上世纪(报价 图片 参数)40年代改为元通镇,意寓兴业经商“圆和通顺”。确也如此,元通古镇历史上就是文井江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水运码头,自建镇之日起,就商贾川流不息,舟楫往来不断,早在明代,就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之说。兼之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至清代,南方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馆兴业,于是便有“小成都”之称。而今,古镇街头,桥头江岸那默默伫立的各省会馆,仍见证着昔日的辉煌。
  元通古镇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千百年来,滚滚江水滋润着这方神圣的土地。江岸之外良田万顷,古镇街头院落森森。大小不一的街巷保存完好,木板房、青瓦房相连成片,遗存至今的古老民居,泱泱然散发着浓浓的古韵,挪动着每一寸脚步,推开每一扇窗棂,似乎都闯开了历史的大门,自己也便情不自禁、身不由已地也便走进了过去,走进了历史。走进元通深处,一幢幢民房,一条条街巷,摸着这历史的边边角角,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元通古镇依山傍水一路修来,镇上的主要建筑都沿文井江拔地而起,上千户人家临河而居,水是他们的寄托,水是他们的立命之本,水与这里的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家家的后院里都有石阶可以下到河边。古时,镇上的人出行大都靠水远,家家户户都顺着后门的石阶进进出出,那情形有如走进了以一处江南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