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大圩古镇 连个公厕都难找
2011-03-16 来源:搜狐旅游 点击数:2384
大圩镇位于灵川县东南漓江北岸。距桂林市17公里陆路、23公里水程。历史上曾为桂林东乡。古镇始建于公元前200年,曾是广西四大圩镇之首。大圩四周有社公山、景山,磨盘山,镇西毛洲,四面环水。
古镇始建于公元200年。古老的大圩老街顺着漓江绵延2公里长,不宽的街道上铺着青石板,石板路两边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古镇现在还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传统的丧葬用品店、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闲着无事的老人们或是在街边看些发黄的书,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平静地生活着,守望着这最后的古老。石板路旁的房子多为青砖、青瓦的两层明清建筑,历史沧桑随处可见。
大圩商业文化载体主要有:路、桥、街、码头、会馆。
石板路
建于民初,沿岸而建。长2.5公里,宽2米,多用青石板镶铺而成,共计用料1.5万块;其中0.5公里为卵石铺筑。古风古韵,现基本完好。沿路建房,砖木结构;高檐长台(铺台),前店后室,窄深如筒,俗称“筒子屋”。沿路共设8街:老圩街、地灵街、隆安街、 兴隆街、塘坊街、鼓楼街、福兴街、泗瀛街。后街名多有更易。
码头
自清至民初,共建成13个码头,顺江排列为:寿隆寺码头、更鼓楼码头、清真寺码头、社公码头、石鸡码头、大码头、渡船码头、狮子码头、塘坊码头、五福码头、秦聚利码头、鼓楼码头、卖米码头。一般长10米,宽3-4米,石砌,伸入江中,楔入街巷;其功能各有不同。如鼓楼码头多装运白果、桐油、茶油、食盐、火油、布定、日用百货等大宗商品;卖米码头装运大米;大码头水面宽平,为竹筏仃泊、起运处;塘坊码头为古代水驿塘坊,供官船停泊登岸用;另有陶瓷、药材、制酒、人渡等等。现有5座码头保存较好,其余多淤损。
商家
至清未民初,大圩商家形成黄 、李 、廖 、高四大家、 八中家、二十四小家,其资本约占全镇商业资本的82%。四大家商号为黄源顺、裕和昌、廖忠源、广昌均,多经营水面行、山货、布、米、盐。外有投股、坐庄于桂林、梧州,内则联姻结义,控大圩商业命脉。
会馆
有湖南、江西、广东、灵川4个会馆。以湖南、江西会馆财力较雄厚。
民居
大圩镇现有居民1250户,5120人。现存建筑中,明、清、民国时期建筑占65%以上;其中东方街(即泗瀛街)明、清、民国建筑可达80%以上。其典型民居有:
廖宅
建于清未,地址在今建设街 31 号,原主廖忠源,四大家之一。两进建筑,二层砖木结构,建筑物中雕刻有诗、词、书、画,工艺精美;飞禽走兽等吉祥图饰,栩栩如生。
周宅
原主周三合,为清代中叶大圩富商之一。 地址在塘坊码头西侧今民主街31号,建于清代中期。三进、木楼,临江,铺台临街;庭院内有三杈铁树,人称“铁树王”,以及鱼池、花坛等。
李恒美宅
位于民主街37号,紧邻塘坊码头,二进,三层,雕花门窗,二层窗棂金漆“欲学晏子,仰慕陶公”8字,民国十五年建。
高宅
原主高广昌,四大家之一。地址在今镇政府食堂和大圩街委会。原为四进,今存一进。前为“广昌均”绸缎布铺台,后为染坊。
黄宅
原主黄广源,地址今民主街28号。清代建筑,三进,临街为铺台,内部构件雕工精美。
清真寺
位于生产街。始建于清干隆年间(1736-1796)。二层,三进。是大圩回民宗教活动场所,现存大殿。
万寿桥
位于镇区东段。跨于穿城的马河之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木桥,后毁于水,曾两次重修。清光绪十三年(1888)改建为石桥(即今桥)。单拱,拱高8米、跨度16米,桥面宽3.5米,长9.5米;两端引桥各砌石级,东端23级,西端22级;桥面两侧均建石栏、石柱及石狮(“文革”中被毁)。万寿桥坚固美观,为典型明式石拱桥。1986 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电影 《刘三姐》 等曾在此拍摄外景。音乐家王洛宾于1994年7月1日游览大圩时,曾在万寿桥上摄影留念。
- 上一篇:延村 寂寞的油菜花古村悄悄开
- 下一篇:黑井古镇 破而不衰的千年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