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东方小瑞士”——甘肃郎木寺镇

2010-12-06 来源:中国乡镇网 点击数:3035

  郎木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一个小镇,海拔3350米,河谷、僧房、林木构成了一派佛国景象。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小溪虽然宽不足2米,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如按藏文意译作“白水河”。小溪的北岸是郎木寺,南岸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属于甘肃的“安多达仓郎木寺”和属于四川的“格尔底寺”就在这里隔“江”相望。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 这座地处中国西部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的偏僻小镇,以其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享有“东方小瑞士”的美誉。 

     不同于一望无际的开阔大草原,郎木寺有着较为丰富的丘陵地貌。低矮的草山一座接着一座延绵开来,期间分布着较为开阔的草滩。一条白龙江成了山脉和丘陵地形的分界线,河的另一边是高大的石头山,山与山之间形成了无数的峡谷,石林,成了野生动物绝佳的栖息地。

  这个群山环抱的小镇得名于1748年开始修建的藏传佛教寺院郎木寺。20世纪40年代,郎木寺镇因一名外国传教士的传播而闻名于世。如今,藏、汉、回等民族文化交融形成的人文景观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让旅游业成为郎木寺镇的重要支柱产业,每年吸引数十万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郎木寺作为现在的地域名称,藏语全称是“德合仓郎木”;又因为分属甘肃省和四川省管辖的“德合仓郎木”地面上都有寺院,所以又分别叫“德合仓朗木寺”和“德合仓纳木寺”。坐落在郎木寺镇地面上的寺院叫“赛亦寺”(也译为:“色止寺”、“赛驰寺”),坐落在纳木寺镇地面上的寺院叫“格尔底寺”,两座寺院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德合仓”是藏语“老虎洞”的意思,“郎木”是藏语“仙女”的意思,那么,“老虎”是怎么与“仙女”联系在一起的呢?相传白龙江东南岸的峡谷里有一个大山洞,有猛虎,故称“德合仓”;洞中有一钟乳石,酷似婷婷玉立的仙女,故称“郎木”或“纳木”,“德合仓郎木”或“德合仓纳木”即“老虎洞中有仙女”的地方。当然,关于老虎洞中的“仙女”还有别样的说法。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位美若仙女的姑娘,她心地善良、无私、勇敢,为了解除猛虎下山伤人的灾难,她羽化成岩石,亭亭玉立于山洞之中,与虎为伴,为民造福。

  传说中的西王母,是中华民族的总先妣。造人的女娲、巫山神女、巴人的祖母巫蜒等,都是西王母部的支系,西王母部落,都以母虎为图腾,又称黑虎女神。而郎木在藏语中的原意就是“虎穴仙女”。

  如今郎木寺(虎女寺)所处的四川、甘肃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川、甘、青各族民众朝拜黑虎女神的圣地。藏传佛教兴起后,在那里建寺已历千年,但仍被命名为“虎穴仙女寺”——郎木寺。而且,这地跨两省的大寺内,最受民众尊崇的不是诸天众佛,而是传说中的老祖母郎(藏语虎)木(藏语女性),其原来居住的洞穴,那是圣地中的圣地。洞外地下涌出的泉水,就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龙江的源头。

民俗

  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泓水、每一个洞,仿佛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白龙江当然也不会例外。白龙江的故事主体应该是白龙,那么,白龙江真的有白龙吗?应该说有。有人见过吗?也应该说有人见过,或者说有很多人见过。在哪里见过?在天上。这天上就是湿地的上空。湿地周围是长长的高峻的山岭,湿气在空中形成长长的云雾带,雾气幻化而现龙,曰:白龙。这是科学的解释。当地寨民可不这么认为,“龙”时隐时现,来去无踪,完全符合龙的出没特性,为此也就有了诸如白龙治水、白龙降吉祥的说法了。至今,白龙江源头经幡簇拥,拜人不竭,龙达常飞。

  白龙江发源于108个山泉,汇集在山谷中一片不大的湿地,从草丛中走来的丝丝水流便是白龙江的源头。白龙江流过镇子,宽处数米,窄处可跨越,由于地势落差较大,水流比较急。江上没有任何雕饰的小木桥,便是两省的通道。

  这里寨民的藏族生活习俗很纯,服饰很少有现代符号,地道的藏衣、藏袍,头饰酷似康巴藏民,性格也似康巴汉子——豪爽、好客、强悍。为了体验一把地道的藏族饮食文化,我们在桑巴家住了一天一夜,共饮、共眠、共做酥油茶、共食藏粑。酥油茶和藏粑是藏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饮食。做酥油茶其实并不难,先将酥油放在碗里,用开水将其融化,然后加入藏粑面,加入少许盐和糖搅拌均匀即可,加盐加糖的多少视自己的口味而定。做藏粑和做酥油茶在程序上和使用的原料上都差不许多,只是少放些水将藏粑面与其他辅料在碗中揉成面团而已,然后攥在手中一截一截地掰着吃。藏粑面是用青稞制成的,食用时将藏粑面中揉入营养丰富的酥油,热量非常大,再与酥油茶一起饮食,既可抵御寒冷的气候,又便于旅途携带,这种简单方便的饮食习惯构成了藏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种植青稞在藏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青稞不仅耐寒而且产量高易管理,食用方便,用途甚广,是深受藏民喜爱的一种粮食作物。青稞除了食用外还可以酿制成酒,藏族是一个非常喜欢饮酒、纵情歌舞的民族,哪里有酒哪里就有他们的欢声笑语,似乎酒神赐予了这个民族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商业

  这里的商业,就一个深山小镇来说还算发达,有一条商业街,相对寨子里的巷道宽敞了许多,多是经营一些当地人日常需要的生活用品,很少有人做旅游商品生意。小小的店面,还是超市经营模式。藏民几乎没有做生意的,即便做也是依靠自己家宽敞的住房开办小型旅社,供游人住宿。开店做生意的大多是汉族人和回族人,几个回族娃娃便能张罗一个不小的杂货摊子。

佛事

  藏族的佛事活动很多,郎木寺规模较大的佛事活动,主要有晒大佛和活佛讲法两大活动。晒大佛是每年一次的例行性佛事活动,时间大致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左右。郎木寺与其他地方不同,每一年要晒两次大佛。为什么呢?是小镇有特许的规矩呢?还是小镇恣意妄为呢?这些都不是。佛家礼制森严,小镇不敢为,大镇也不敢为。原因就是小镇有两座寺院,且分属两个不同的省份。

  晒大佛,就是晾晒寺院中供奉的大型的佛教唐卡。一般来说,唐卡是一幅宽近10米、长近20米的长方形的巨型佛教绣品。唐卡的画面结构一般是,中间部分为佛祖释迦牟尼绣像,四周绣有佛教传说故事。晒大佛的仪式非常隆重,规模非常宏大,周边信众都要前来膜拜。晒大佛之前要有一系列的法事活动和仪式,从大殿请出巨型佛祖唐卡以后,由数十名盛装的红衣喇嘛扛在肩上,前面仪仗开道,后面锣鼓齐鸣,护法僧分列两边,亦步亦趋送往晒佛台。唐卡的正面护有金黄色的绸缎,当唐卡在晒佛台上铺展开来之后,在朝阳的照射下,金光四溢,仿佛佛光照临大地,此刻掀起了晒大佛活动中的个高潮,数万信徒,情感激荡,匍匐于地,顶礼膜拜。当金黄色的绸缎徐徐拉开之际,大慈大悲的佛祖,笑对信众,笑对人间,信徒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情,纷纷向佛跪行,哪怕只能前行半步,仿佛也能满足一分心愿。

  从艺术的角度考察,唐卡是展现藏族绘画艺术、刺绣艺术和佛教美学文化的集大成者。唐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距今已有1300多年。唐卡大体可分为丝绢唐卡和彩绘唐卡两个大类,藏区的每个寺院都会有大量的唐卡,他是信徒们观修和礼拜的对象。目前,我国最为的一幅唐卡收藏于拉萨布达拉宫,制作于元末明初,以29026颗珍珠以及珊瑚宝石等镶嵌而成。唐卡的大量绘制是在公元1368年至1911年的明清年代。这个历史时期的唐卡绘制,早期与晚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早期唐卡构图严谨,特别注重人物肖像描绘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晚期的唐卡着色浓艳,线条细腻,画面饱满,追求艳丽的装饰效果。

  活佛讲法不是每年都有的,有时三年两年,有时十年八年,不定期。笔者有幸目睹过一次“德合仓活佛大法会”。

  那是在秋天的时节,兰州的朋友告知近日将在郎木寺举办“德合仓活佛大法会”,并说这次法会与上次法会已经时隔8年之久,规模定当空前。得此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当天便飞往兰州,第二天驾驶三菱OUTLANDER EX直抵郎木寺。到郎木寺的那天,离法会的日期还有两天,郎木寺的沟沟壑壑里已经布满帐篷,几千顶或许上万顶,雾霭中白茫茫的一片连着一片。这些帐篷有当地藏民的,但多数是甘、川、青三省交界地域的藏民,他们举家迁徙,在此或驻留十天八天或驻留半月一月。

  讲法我们听不懂,但见信徒们的激情与慷慨,他们用洁白的哈达包裹着钱,为了让包裹着钱的哈达投掷得更远一些,在哈达中再包裹些小的石块,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向着讲法台的方向投掷。后面的投掷给前面的,前面的再投掷给更前面的,好像多级接力赛,一级接一级,你投掷给我,我投掷给你,密密麻麻的人头上方,哈达飞舞,像翻滚的银浪,刹那间讲法台的前端隆起了一座座哈达堆成的银山。

  讲法连续三天,天结束了。散场时人们涌向煨桑周围,“疯狂”地抢夺堆放在那里的芦苇草,没有抢到芦苇草的信众,紧紧尾随芦苇草的拥有者祈求索取,然后将草揣在怀里,似得珍宝。对于“看客”、“驴友”这是不得不问的事情。据说这些芦苇草经过了活佛的点化,当晚睡觉前将芦苇草放于枕头底下,夜间必然会做梦,梦中能给人们带来未来转世的信息,算是来世的约定。

  郎木寺地处甘、川两省边界,碌曲县南90公里处的郎木寺镇。这里山水相依,景色十分秀美。相对两省的大景观、大景致,算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也是背包客旅行的胜地。

  寺前山色,形似僧帽。寺东红色沙砾岩壁高峙,寺西石峰高峻挺拔,嶙峋嵯峨。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错落有致的塔板民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古柏苍松间。在这通往天堂的地方,你可以感受到神灵的呼唤,亲近生命中最本原、最纯真的美。

  “郎木”为藏语“仙女”之意,因其山洞中有石岩酷似婷婷玉女,民间谓为仙女所化,故名。山下大片松林葱茏茂密。郎木寺属甘肃省管辖的地面叫“郎木寺镇”,属四川省管辖的地面叫“纳木寺镇”。其实“郎木”与“纳木”对于藏语来说都是一回事,是音译的两个不同汉字,只是为了行政区划易于区别而已。

  魅力深邃的梵天净土

  每个沉溺于旅行的人,都会在曾经的旅途中眷恋过一个地方,也许是一个远离人烟的小镇,也许是一片荒凉贫瘠的山区。

  去年秋天的甘南行,虽然只是行色匆匆,但已深深地被那里的风景和人文所吸引,告诉自己冬天一定要再来郎木寺,看看这里别样的风景,看看这里热闹的正月法会和淳朴的藏民,也为了还一个在佛像前许下的愿。于是今年正月,带着些美好的期望,背着行囊,再次踏上这片净土,用心来体会这里冬日的雪域风情。

  坐落在山坳里的郎木寺镇,寺庙屋脊上的法轮、金鹿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熠熠闪烁,僧俗民众宁静悠然,一派佛界风光。走进郎木寺古镇,不仅处处透出几分神圣和神秘,也显露出些许的休闲和随意。高原的太阳总是那么灿烂,阳光夹杂着从寺院传出的浓浓的烟味,在整个小镇弥漫;通往寺院的弯曲小路上,磕长头的草原牧民一步一拜;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背着背包,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摄着高原小镇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

  寺院在群山的环抱中静静地伫立着,飘舞的经幡传递出浓浓的宗教气息,虔诚的信徒磕着等身长头来此转经。转动的经轮转去了今生的苦难,转来了来世的幸福。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风民俗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汉、藏、回3个民族的居民都在白龙江畔浣衣汲水,呼吸一方清新的空气,过着平静安稳的幸福日子。

晒佛节 郎木寺的正月大法会

  次来到这里时,就听说郎木寺最热闹的是正月,每年阴历的正月十三,这里藏区的牧民,都要在郎木寺举行隆重而盛大的传统传佛教节目——晒佛节。

  晒佛实际上叫瞻佛,晒佛是人们的俗称,藏民们都穿上艳丽的服装和一年来的收获到这里朝圣,并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物资交流。节日里除了晒佛像这一活动以外,还要进行如辩经、跳大神、酥油灯展、亮宝等其他一些佛事活动。而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这规模宏大的晒佛活动,这也是我再次来到这里的原因。这天拂晓,寺院里的僧人会早早将晒佛台和做法事的广场清扫干净,远近的藏民迎着风雪络绎不绝地赶来。

  正月十三,终于要晒佛了!我早早地起了床,今天是好日子,无论是对佛祖、僧人、藏民,还是游客,每个人都显得忙碌而兴奋。先在寺院周围逛逛,然后就爬上附近的山坡,找好自己的观看和拍摄地,静静地等待这一神圣时刻的到来。

  山下开始有躁动声,晒佛开始了。为了能更近距离地观看和感受,我又跑下山坡,追随着晒佛的队伍。佛像所到之处,藏民无不跪拜磕头,不少人都跟着佛像走,队伍越来越壮大,渐渐就形成了一条人龙。跟随着抬佛的喇嘛,才知道,原来佛像就是一幅巨大而精美的唐卡,是每个寺庙的镇寺之宝。唐卡有多种形式,但都会用到很多天然的颜料像绿松石、珊瑚、金子等等。这些可以画在纸上、布上、丝绸、羊毛织物上。颜色常年如新,不褪色。唐卡展开,佛像前的藏民男女纷纷跪地磕头。

  天空中飘舞的雪花越来越大,老天似乎要用雪花来证明上苍的纯净,就这样游走在藏民中间,我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我站在经堂前的一个斜坡下,仰视他们的脸,黝黑的皮肤依稀可见高原红,蓝天为幕,经幡为衬,美得不可方物。看到屋檐下两个可爱的藏族女孩,厚厚的藏袍中是学校的校服,就算是接受现代的教育,也不会丢掉民族的传统;一个留着鼻涕的小男孩紧紧地抱着妈妈的腰,看着远方的大佛一脸敬畏,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明白晒佛的意义,也许他比我们更能感受到晒佛的庄严;再看那些身着华丽服装的藏民的脸上,分明洋溢着幸福和满足。也许晒佛不仅仅是一种朝拜的礼仪,而且是藏族人最重大的节日,也是我们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