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游产业开发>>理论研讨>>正文
理论研讨

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

文章来源:    点击数:5188    更新时间:2010-10-26 9:34:02    

倒逼之力:驱动城市建设全面升级

在枣庄采访,市长陈伟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案例:由柳传志挂帅的联想集团,不久前刚刚决定将其投资的一个180亿元煤化工项目落户枣庄,原因之一“是为枣庄人精心打造的台儿庄古城深深折服,叹为观止”。

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强大人气转变为吸引投资的魅力———在枣庄,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浙江商人吴良刚多年来在枣庄经营商贸市场。去年5月市政府邀请他投资台儿庄古城酒店项目,但因游客少他一直犹豫不决。到了8月份,枣庄市启动了二日游,看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前旅游大巴穿梭不断,超旺的人气坚定了吴良刚的投资信心。现如今,3亿元建设五星级温泉酒店的项目已经签约。

  台儿庄古城规划初期,枣庄市政府邀请凤凰古城公司的老总前来投资,他不愿意参与。古城建起来后,一流的设计施工和后期经营管理,让这个老总看到了无限的市场空间。他主动要求合作,提出不仅要管理经营权,还要资产、土地。

陈伟说,发展文化旅游,需要通过景区建设、渠道建设、环境建设“三位一体”来强力推动。从价值理论分析,打造台儿庄古城这个龙头,是创造价值,而且创造的这个价值与众不同、无与伦比;开展二日游建立渠道,是传递价值;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是让游客来享受价值。“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精心谋划。”

一日游聚人气,二日游聚财气。二日游延长了游客在枣庄滞留时间,带动了酒店入住率大幅提高,娱乐场所全面活跃。据统计,2009年,枣庄全市仅住宿、餐饮业的税收收入,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4%%。旅游旺季,指定酒店平均入住率90%%以上,全年平均入住率较之2008年增长近五成。“一房难求”、“一车难觅”、“一导难寻”的情况时有发生。

“只有吃不上饭、住不上房才有人建宾馆、盖酒店。”二日游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了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直接带动了枣庄城市建设全面升级。市场内生能力正驱动着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旅游产业聚集。

据统计,目前枣庄市在建的五星级酒店8家,在建假日商务旅游酒店20家,新增各类高档休闲娱乐场所106家,仅滕州市就新增60家;94个餐饮名店、星级酒店、商业名店等项目落地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9.4亿元。2009年,全市景区建设投资完成11.4亿元,增长81.5%%;市里还投入资金近20亿元,先后开工建设旅游道路31条、469.4公里

枣庄过去没有几辆旅游大巴,游客骤增后旅游车辆不足,只好去租周边徐州、济宁、临沂等市的车辆,等于自己费力拉来游客,车钱却让别人赚走了。为此,交通部门抓紧组建旅游汽车集团公司,今年新购置了60辆旅游大巴,旅游交通这一“短板”正抓紧补齐。

枣庄嘉华名优产品展示中心毗邻台儿庄古城,记者在这里看到,3000多平方米的商场内各类土特产品琳琅满目,来自苏州、泰安、无锡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据介绍,“二日游”活动推动了枣庄旅游购物场所建设和旅游特色商品销售。仅枣庄贵诚集团就在市内设立了10处旅游商品专卖店和专卖柜,集团3个月旅游商品销售额增长了100万元。

倒逼机制还促进了各涉旅企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滕州饭店过去是一家政府接待型酒店,因为不愁客源,一直是粗放型管理。自去年被纳入“二日游”指定接待饭店后,在接待各类游客过程中饭店意识到了自身服务的不足。为此,他们不仅建立起完善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还一次性投入500多万元对酒店设施进行了装修改造,使软硬件水平都有了质的提升。

“用既成的事实来逼迫我们自己不得不去想办法,找路子,谋发展”,陈伟说,“我们开展‘二日游’,实质上是‘吆喝’,把我们的旅游产品宣传出去,吸引游客大量进来后,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城市建设加快和软硬件环境改善。如果没有‘二日游’带来的强大人气,就不会有人来投资,我们的城市建设不会这么快,旅游环境改善不会这么快,城市功能提升不会这么大。”

转型之效:先行带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在枣庄采访,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今年上半年,在文化旅游业的带动下,枣庄服务业提供的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达46%%,商业、住宿业和餐饮业用电量增长31.2%%,增幅是全社会用电量的3.4倍,住宿业、餐饮业的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3.8%%21.5%%,占经济结构27%%的三产贡献了46%%的税收。

“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消费,消费吸引投资,投资促进发展。”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评价说,把旅游业放在促进服务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来把握,放在推进全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全局中来谋划,枣庄人以坐不住、等不起、停不下的精神状态,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到旅游先行产业建设上来。旅游业在拉动内需、结构调整、就业富民方面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旅游部门的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没有启动“二日游”之前,在枣庄过夜游客不到1万人,新增的30万过夜游客,按每人在枣庄消费800元钱计算,就增加近2.4亿元的消费———旅游业发展有效地拉动了内需。

长期以来,枣庄一直是工业投资增幅高于服务业投资增幅。拐点出现在2009年。当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市二产的投资增幅为11.1%%,与全省持平,但三产增幅54.5%%,高于二产43.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三产增幅仍然保持高于40%%,投资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倍、全省的2倍———旅游业发展加快了枣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已是不争的事实。

“去年,微山湖湿地周边的农民光一块钱一个的咸鸭蛋,就卖了2亿元,这2亿元都进了老百姓的腰包。还有我们的石榴,原来一斤卖1块钱,去年卖到10块钱一斤,10块钱一斤还是裂了口的。”陈伟说,所以说,旅游业发展最受益的就是老百姓,是真正的富民产业。

据了解,目前枣庄全市300余家涉旅企业直接从业人员10万余人,其中通过二日游新增就业1万余人。按每个就业人员年收入1万元计算,一年就有十多亿元的收入。

旅游业发展还让枣庄得到了无法量化的无形收获———全社会参与旅游、谋划旅游、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曾在大会上明确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不会抓农业的干部不是称职的干部,90年代不会抓工业的也是不称职的干部,当前在全国转方式、调结构的背景下不会抓旅游服务业的干部不是称职的干部。

曾任滕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的刘中波坦言,包括自己在内,从过去“做梦也没想到干旅游”,到如今“做梦也想着干旅游”,可以说,枣庄旅游业突飞猛进的过程,也是枣庄一大批干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过程,更是发现干部、锻炼干部、培养干部的过程。“用市物价局副局长崔俐的话说,通过抓二日游,各部门培养了一大批旅游营销的高手。”

旅游业的发展还直接带来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百姓精神境界的升华。刘中波说,枣庄长期以来以工矿为主,城镇化进程滞后,市民多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带动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也提升了百姓的城市自豪感和市民素质。以台儿庄古城为例,免费向市民开放后几乎没有人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在枣庄,宣传家乡、宣传古城,已经成了许多市民的自觉行动。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不是市委市政府的心血来潮之举,也不是谋求政绩的短期行为,而是立足民生、着眼长远、冷静思考后作出的科学决策,也因此才有了当下火热的建设场景、旺盛的发展势头和民心所向的大好局面。”深圳锦绣中华输出管理团队领队、台儿庄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文涛评价道。

“在枣庄的青檀寺,生长着一株株千年古檀,生性倔强,扎根石缝,咬住青山,攀岩而生……作为枣庄市的市长,就要像青檀树那样,深深地扎根这方热土,无怨地耕耘,无私地奉献。就要像青檀树那样,经得起风霜的考验,岁月的洗礼,为枣庄长远发展负责。就要像青檀树那样,张开枝叶,遮风挡雨,造福一方百姓。就要像青檀树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落实落实再落实……”这是市长陈伟2006年在其就职演说上的一段真情表白。

诚如斯言。如今的枣庄人正像那青檀树一般,“以敢为天下人不敢为之为,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的魄力和精神,大力发展旅游和服务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