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驱动转型的“枣庄奇迹”
编者按 枣庄旅游是近两三年山东旅游发展的又一个“神话”。该市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从主打“二日游”起步,带动台台儿庄古城等大项目开发,旅游发展氛围好,政策措施针对性强,旅游发展强力起飞,风生水起,使昔日的煤城变成了秀美宜居的的旅游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本次全省旅游项目现场会在枣庄召开,也是对“枣庄经验”的肯定,本报记者前期对此进行了采访,今今日刊登,以飨读者。
曾经的枣庄,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丰富的煤炭资源,让枣庄富饶,也让煤之黑成为枣庄城市的颜色。
如今的枣庄,是一座绿水环绕、林木葱茏的城市。旅游这个新支柱,不但让枣庄城强民富,更让枣庄迎回了久违的绿水蓝天。
――这,就是枣庄的转型故事,旅游发展中的“枣庄奇迹”。
没落煤城的历史抉择
枣庄素有鲁南“煤城”之称,曾是典型的煤炭工业资源型城市,采煤历史可以追溯到 1500年前的宋朝。建国以来,枣庄市是全国重点煤炭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基地。
但是,随着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枣庄市煤炭资源日渐衰竭,枣庄城市发展进入矿产资源衰退期,经济发展滞后,其经济总量几乎到了全省倒数的尴尬境地,随之引发的民生保障、结构调整、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压力日趋增大。 2009年,当探明煤炭地下储备量只够开采 20― 30年后,枣庄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枣庄的发展到了转弯的时刻。
新兴支柱产业培育迫在眉睫。但培育什么,走怎样的道路?面临历史性的选择时刻,枣庄市委、市政府决定告别粗放的资源利用之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瞄准了最具朝阳气息、最“绿色”的产业――旅游业。
枣庄市市长陈伟说:“旅游业产业链长,附加值高,边际效应明显,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促进就业,藏富于民,并能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枣庄全市迅速形成了发展旅游业的共识。
“旅游矿藏”的寻宝历程
发展旅游,资源产品是基础。
枣庄确定旅游发展战略后,许多普通市民表示了担心:枣庄没有多少特色旅游资源,并且周边有泰山、曲阜等多个知名旅游品牌,这样的条件下,还能做强旅游产业吗?很多市民在网上刊发“枣庄没有搞旅游的基础”的质疑帖。
枣庄究有没有发展旅游的资源基础,只有数清“家底”才能知道。枣庄市市长陈伟由此开始了“寻宝”历程。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开展调研、挖掘、整理、归纳等工作,处处找旅游、处处讲旅游。在他的带领下,许多市民也开始整理身边的历史遗迹、传奇故事等旅游资源信息。
慢慢地枣庄人民发现,原来枣庄不缺资源:枣庄历史悠久,拥有 7300年的始祖文化,境内的北辛文化是迄今为止黄淮地区考古发现最古老的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是我国古都城分布最密集的两个地区之一,境内的偪阳古城是我国北方的古水城;2700年的运河文化,境内最早的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拥有运河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台儿庄古城;130 年的工业文化,我国历史上家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在这里诞生,并发行了我国历史上张股票;枣庄先贤辈出,孕育了中华科圣墨子、造车鼻祖奚仲、善国之君滕文公、招贤纳士的孟尝君、自荐脱颖的毛遂、凿壁引光的匡衡、《金瓶梅》作者贾三近等众多历史名人;枣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我国最大最美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微山湖湿地,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最负盛名的天下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十五万亩“冠世榴园”;枣庄还有台儿庄大战纪念地、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红色精品景区……
一个“不具备”旅游资源的城市,突然迸发出如此多的精品旅游资源,用枣庄人自己的话说:我们挖到“宝藏”了,这比发现几个煤矿更有意义!
联珠成串的整合样板
各个资源是闪光的珍珠,但要让珠光璀璨,还需要联珠成串。
枣庄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了以发展“ 二日游” 为载体的资源整合手段。 他们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将滕州红荷湿地、枣庄冠世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全市13个主要景区(点)、枣庄大酒店等5家豪华型酒店,以及滕州饭店等一批商务型、经济型酒店捆绑在一起,推出了枣庄“二日游”产品组合。政府统一定价,协调各景区、饭店、旅行社等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了功能完善,市场化程度高,各方积极参与的产业链。这种体制机制将过去分散经营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串珠成链,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和旅游增长点。
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大力推进国有旅游景区管理改革, 先后将抱犊崮、 熊耳山两大景区整体移交给了华邦集团管理,将青檀寺景区整体划转给了福兴集团经营,使国有旅游景区“归位”市场,增强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积极培育龙头旅游产品,市委、市政府组织当地煤炭企业共同出资4 亿元,成立了旅游投资公司,联合开发台儿庄古城旅游项目。陈伟市长认为,用50万吨煤的利润换来一座可以长久受益的千年古城,实际上是将煤碳资源转换成了旅游资源。
千年古城的蝶变转身
旅游发展需要龙头项目,旅游城市的兴起需要自己的旅游名片,台儿庄古城就是枣庄的旅游龙头、城市名片。
历史上的台儿庄,曾是一座商贾云集、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秀美古城,是明清时期运河最繁荣的一座运河古城之一,当时每年漕运粮食约 400 万石,过往船只7700余艘,“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乾隆皇帝巡游台儿庄时,御笔写下“天下庄”;是京杭大运河上一座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工遗存完整的运河古城,城内留存有
同时,台儿庄还是中西文化、南北文化的汇聚地,城内集八种建筑风格于一体、七十二庙宇于一城。二战前台儿庄古城曾完整存在,1938年台儿庄大战在这里发生,炮火摧毁了这座古城,目前现存建筑上,还留有当年激战时的累累弹孔。
2008年4月,枣庄正式启动了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关于重建历程,陈伟曾有过这样的感言:“ 台儿庄古城是在浴火中重生的城市,这座古城是抢出来的,挖出来的,创出来的,换出来的。”
恢复重建台儿庄古城,是“ 一座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 3.4平方公里能够完整恢复的美丽的古城,一座七十年后恢复的被二战炮火毁坏的英雄的古城,一座集八种建筑风格、七十二庙宇于一体的罕见的兼容南北文化的古城,一座枕水而居、水巷相连、以船代步的迷人的东方威尼斯水城”。
目前,台儿庄古城一期工程已经完成,
枣庄神话的成功演绎
异军突起的枣庄旅游之所以能成功演绎“枣庄神话",这不仅仅得益于领导阶层的高瞻远瞩,更重要的是成功抢滩了全国旅游这个大市场。
枣庄在市场开发创新形式,全民“总动员”。以政府各部门为例,枣庄在全国选择了66个主要客源城市,按照距离枣庄的远近、人口总量、交通状况以及经济总量、消费能力等,细分为三级客源市场,将旅游产品营销任务分解落实到了市直52个部门和 7个区(市),并制订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与对口城市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引入客源。
峄城区在郑州、西安设立了办事处,台儿庄区在上海、杭州设立了办事处,滕州市与市中区各组建了22个宣传促销工作组;市发改委、国税局、教育局等纷纷走出去宣传枣庄“二日游”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各单位目前已赴对口城市宣传推介1000 多场次。如今无论是市井街道,还是田间地头,走到枣庄各处,你都能听到人们在谈论旅游、参与旅游——在枣庄,旅游不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而是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目前,每周来枣二日游游客达到1万余人,全市旅行社地接游客量同比增长70.5% ,经济收益同比增长了2 倍多。截止到8月 15 日,全市共接待过夜游客近16 万人,已超过去年全年接待量。仅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提高到26.5% 。
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在建的五星级酒店8 家,在建假日商务旅游酒店20家,新增各类高档休闲娱乐场所 106家,仅滕州市就新增 60家;93 个餐饮名店、星级酒店、商业名店等“四引”“七个一”项目落地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49.4亿元。城乡就业水平显著提高,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农民增收明显,长红枣、微山湖咸鸭蛋、杂粮等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火爆,去年仅咸鸭蛋、松花蛋就销售2亿余枚,带动养殖户增收 1.2亿元。
后发城市的大旅游梦想
以台儿庄古城为“起爆点”,以二日游为载体,枣庄旅游已取得了非凡成就,旅游业作为新的产业支柱,已经引领这座曾经的“煤城”实现了初步的产业转型、城市转身。但枣庄的旅游梦想,还不止于此。
“作为后发城市,我们的旅游业大有可为。 ” 新的历史阶段、 新的产业路口上,陈伟带领枣庄提出了明确的大旅游发展目标——“力争到2012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 1500 万人次,旅游创汇 500 万美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0亿元,占 GDP的比例达到5.5% ,把枣庄培育成以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周边省份为主要客源地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陈伟表示:“ 旅游产业渗透面很广、关联度极强,不单纯是某个景区景点的问题。只有把旅游业打造成为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够提升整个旅游业的承载能力和水平。”所以,下一步枣庄将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承载能力和水平,延伸拓展旅游产业链。
具体部署上,针对目前星级酒店较少,星级标准较低,服务质量较差的状况,枣庄将多申报、多建设星级酒店;开发更多让游客“来到枣庄不买会遗憾”的旅游商品,像薛城开发的“琴韵枪声”、伏里土陶、石榴茶、石榴根雕、石榴编制小篮、桃木木刻等等;建设一批有规模的、能够代表枣庄地方特色的旅游购物、餐饮休闲场所,逐步建设旅游购物一条街,培养枣庄的名吃小吃品牌。
紧紧围绕文化灵魂,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更深层次融合,开发以运河文化、地方戏曲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品牌。倾力打造《运河往事》文化演出活动;以展现“柳琴戏” 这一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在旅游集散地开办“ 拉魂腔之夜” 柳琴戏文艺演出活动等等,大力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形成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枣庄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跨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