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现象: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近几年来,焦作旅游异军突起。1999年接待游客51万人次,2004年将突破700万人次大关;1999年门票收入356万元,2004年有望超过1.8亿元。1999年旅游企业不足50家,现有138家,其中星级宾馆21家,旅行社53家;2003年底为旅游业服务的劳动力达22.5万人,占城市人口28%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1999年不足1%,2003年达到9.4%。焦作旅游业实现了量的大扩张、质的大飞跃,“焦作现象”名不虚传!“焦作现象”不仅仅是一串串令人叹为观止的数字,而且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与5年前相比,接待人数达14倍,门票收入达50倍,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0倍。今年“五一”黄金周,接待游人数量位居全国景区第五位,门票收入位居第八位。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两倍,旅游业成为焦作经济腾飞的“发动机”。“假日旅游假日办”,焦作的各级干部几乎从来没有休息日。开发青龙峡时正值盛夏时节,市委书记带领干部实地考察,依据动物的蹄印和粪便摸索前行,武警战士持枪驱赶豹子、毒蛇、野猪。干部与民工们一起奋战,天天吃冬瓜土豆,夜晚与苍蝇、小虫、老鼠为伴,连续奋战4个月未下山。神农山4900多级游步道,都是由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各局的干部们利用双休日背沙扛石修成的。焦作大小宾馆家家爆满,许多游客到周边城市郑州、新乡、济源、山西晋城住宿,拉动了周边城市的旅游市场。“焦作山水”从默默无闻到唱响中国旅游舞台,只用了短短的四五年时间。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鼓舞人心的经济效益,勇争一流的创业精神,强劲有力的辐射效应,就是“焦作现象”的本质所在。
曾经以“煤城”著称的焦作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人员走遍焦作的山山水水,寻找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终于作出了第三次创业以“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将“旅游强市”列为一号工程,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创建旅游城市工作委员会,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主任,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任副主任。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几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旅游工作。每年年初,都要召开全市旅游工作大会,表彰先进,部署工作。焦作旅游界立志“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做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大力度投入,打造流旅游目的地。从市级领导到景区员工,人人都在“不让一位游客在焦作受委屈”的条幅上签名。旅游行业开展一系列评比、赛事、创佳活动。日常行业大检查和集中大检查相结合,检查结果在新闻媒体公布于众。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指示牌、游客意见表、旅游网站游客留言版,样样到位。比如数以千计的垃圾箱,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三个部分,其形状、色彩各不相同,与所在地点融为一体。全市180多个厕所由专人负责,按操作流程管理,每个厕所达到星级标准。通过举办旅游节会、派出旅游“大篷车”、连接互联网、参加交易会,借助强势媒体,强力推介焦作山水,建立起稳固的营销网络。今年2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云台山为世界地质公园,三天后,焦作就在《中国旅游报》等几大报纸做了专版宣传。一个星期后,武汉13家旅行社的总经理集体来焦作考察踩线。
搞旅游,要敢吆喝,会吆喝,还要经得起吆喝。焦作是黄河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焦作山水”既有北国山水的雄,又有南方山水的秀。旅游是游、购、娱、吃、住、行六大要素的综合性体验,焦作以其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城市形象的综合性优势,打下了发展旅游的深厚基础。率先建设的10个精品景区景点,构成了系列化的旅游产品群;世界地质公园、焦作山水、太极拳等三大旅游品牌已经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刚刚开发,海外市场刚刚起步。焦作旅游业,正在从争取大客流量向争取游客群体发展,从简单粗放型向高质优质型转变,从政府主导行政管理型向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型转变。独具魅力的中原风光,完善优美的旅游环境,系列化的旅游品牌,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逐步增强的国际竞争力,焦作是经得起“吆喝”的旅游目的地。
“焦作现象”是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焦作市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努力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资源迅速产业化;焦作市建立了一个以党政一把手为主要责任人的旅游领导体系,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那种敢为人先的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产生了持续效应;焦作旅游界齐心协力,精心打造旅游,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这正是“焦作现象”的最大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