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游产业开发>>理论研讨>>正文
理论研讨

景点扎堆涨价是抽刀断水之举

文章来源:    点击数:3004    更新时间:2014-9-22 9:44:47    

 

眼下,优美的风景都是明码标价的,而且这价码比房价的涨速还快,越来越难以亲近了。国庆黄金周在即,多家知名景区又开始摩拳擦掌,宣布上调门票价格,国内5A级景区平均票价已超百元。结果还是和从前几轮门票涨价一样,民间一片怨声,专家也忙着条分缕析地期期以为不可,但这涨价已成定局,任你臧否,其奈我何?

也有景点喊冤,说我涨价也是为了限制游客,所得也是为了修缮文物、改善服务。然而,整体性地看待中国文物及旅游景点这十年来的门票上涨,游客的郁闷是有道理的。按理,一般商品涨价,其技术含量、服务水准和用户体验总会跟着水涨船高的吧?而景区的涨价则不然,且服务质量及游客体验还常常与价格成反比。而且,举国景点的惯性思维几乎是十年一贯制:一提到“保护文物”与“限制游客”,只有“门票涨价”这一条路径。

其实,很多风景与文物,特别是各地趋之若鹜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本来就应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与历史资源,不管用什么理由,它都不能成为一小部分人的专属资源。门票价格高得离谱,势必把相当大一部分低收入百姓拒之门外,这就严重违反了社会公平原则。在社会主义中国,公平原则,是应该置于众多矛盾之上、需要优先遵守的原则之一。只冲这一点,景点门票高得离谱,就难以服众。

再有,景点为什么总是拿“保护”当涨价的挡箭牌呢?涨价,看似是市场力量无孔不入的结果,说穿了却掩盖了管理部门的懒政与不作为。涨价最容易操作,首先不必费尽心机在体制创新、服务改善和操作手段变革上下功夫,只需重印几张门票便了;第二是利之所诱,毕收进的是真金白银,可以用于“保护”,也可以用于其它。一些人还总喜欢提到“国际惯例”,与西方的门票定价相比,不但故意忽略了收入的极大落差,更“忘记”提及人家扩大文物资源享受范围的种种不懈努力:在门票上,往往对55岁以上及25岁以下人群,都有很大优惠甚至免费参观的规定;免费提供大中小学生历史课程的参观甚至授课场所;免费发放各种印制精美的参观指南及历史背景介绍——在咱们这儿,这些往往也是要锱铢必较地收费的。

拿着“保护”的大帽子涨价,开的“小差”可谓多矣:扩大了文化资源占有方面的社会不公;掩盖了有关部门工作的粗糙草率;获得了巨大的隐性收入;以难关暂渡,拖延了体制改革的时机;减轻了政府部门本该承担的文物保护责任;使文物保护财政预算的捉襟见肘一再被淡忘被纵容……

惯性的“收费”、“提价”思维,其实不光在文物部门,我们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方面曾经一再遭遇。电价、水价、医药费、教育费、交通费等等,几乎总是以提价来包医百病。提价的轻率,引发的是有关部门默认着行政成本不断上升,导致相关改革一再滞后,政府责任逐步减弱,以及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提价,恰恰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将使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积聚,使体制性弊端之痈侵向肌体深处。

什么时候,景点管理的这把刀,不是都斩在游客的腰包上,而是用壮士断腕之勇,革自己的命,用重建科学管理体制来改善服务,建立公众监督之下的、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换来舒爽的游客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