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讨
邵琪伟: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繁荣
文章来源:第一旅游网 点击数:5392 更新时间:2011-3-18 14:34:22
【背景】旅游业的发展使数以亿计的游客感受并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十一五”末,我国文物、文化型旅游景区点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0亿人次。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等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首选,也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和认知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首选。
邵琪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旅游是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也是一个很好的领域。旅游所带来的人流、文化流等,促进了不同文化间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如很多外国游客和港澳游客因为到广西阳朔旅游而在当地定居,融入当地生活;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使更多的海外游客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和中国文化,也使更多国内游客“零距离”地了解了外国和外国文化。
在出境游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高游客的文化修养。例如,国内一些游客到法国巴黎,可能在博物馆、艺术馆里呆两天不出来。也有一些游客出国以后,走马观花,然后拍照留影。最后总结出国的收获,除了几张照片什么都没有。
当然,游客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建议出国旅游之前,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一些成熟的旅游者,无论是在国内旅游,还是去境外旅游,先做大量功课,查阅很多书籍和资料,去了以后可以跟导游对话,这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通过旅游和文化这两大产业的结合,保护和开发好更多有文化底蕴的地区,把那里的文化挖掘、整理、提升,再通过旅游这个渠道实现传播、传承。”
【背景】旅游业的发展使我国数以千计的古城、古镇、古村焕发新的生命力,使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留和传承,引起国内外游客高度关注。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积极挖掘和展示,众多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进入旅游市场焕发了活力,如昆曲、苏州评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安塞腰鼓、纳西古乐等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和旅游品牌。
邵琪伟:很多地方为什么要去开发古镇?虽然初衷可能不是去挖掘它的文化内涵,而是去发展旅游,但目的是为了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就有一个引导的责任。在这方面,有的地方做得非常好。例如,浙江的乌镇,安徽的西递、宏村,保护得原汁原味,让这些古村落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内涵。有历史文化厚重感的地方和没有历史文化厚重感的地方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把古镇搞得到处是钢筋水泥或者现代装饰材料,就失去了文化内涵,也就没有游客愿意前往。
所以,建景区景点在开发建设中要考虑文化的因素,通过旅游和文化这两大产业的结合,保护和开发好更多有文化底蕴的地区,挖掘、整理、提升那里的文化,再通过旅游这个渠道实现传播、传承。有条件开发的文物、遗迹,包括工业遗存、农业遗存,少数民族地区各种文化遗存,一定要很好地保护开发。
“现代科技给旅游提供了新手段,这是一种新的文化。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绝对离不开文化的发展。”
【背景】过去五年,邮轮游艇旅游、冰雪滑雪旅游、医疗保健旅游、体育文化旅游、滨海海洋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批旅游消费热点。“十五”末,我国面向海内外游客的较大规模的演艺项目不足200个,到“十一五”末,这一数字增加到600个左右,演出达12万场次,受众近2亿人次,印象刘三姐、长恨歌等一批独创性文化旅游精品进入市场。
邵琪伟:现代科技为旅游提供了新手段,这是一种新的文化。将来游客拿着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天下。既可以订房、订票、订餐,又可以通过手机结算、投诉、紧急救援。还有就是旅游装备制造业,包括观光飞机、旅游房车,都要创造现代的先进文化。
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以宾馆饭店管理团队为例,现在49个国际品牌进来了,我国还没有一个品牌真正走出去。我们应该承认这个差距,更应该不断努力。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大文化,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要把它们综合起来推动旅游业发展。如果中国有类似迪士尼这样的主题公园品牌,实现了走出去,那我们的旅游与文化水平就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我国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也极大促进了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的旅游投入,规范文化资源类的旅游开发,提升旅游开发的文化内涵,规划建设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改造提升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演出项目,持续开展文明旅游和品质旅游活动,让中华文化通过旅游走向世界,让游客通过旅游走进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