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讨
大旅游格局的产业结构变动(下)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数:2394 更新时间:2011-1-26 16:10:17
3、利基型。利基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专业系列公司。这种企业多着眼于特定的顾客群,以差异化服务为特色,有特定的利基市场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在无限大的需求中,选择有限的商品(服务)来满足特殊需求。专业会议组织公司(PCO)、目的地管理公司(DMC)、旅游管理公司(TMC)、差旅管理公司等都属于这种模式。另一种类型为连锁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以利而连,以管而锁,是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产物。这种模式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快速获得成长,同时可以享受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益处,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改善服务,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4、集聚型。旅游产业集聚的一种形态是“集聚汇”。所谓“集聚汇”,指各类企业在纵向一体化过程中,由于业务属性、地域要求等原因,会向特定区域和特定区位集聚,并逐步形成各成系列的集聚新业态。“集聚汇”目前遍及一、二、三产,如农业现代观光园、中心商业区、游憩商业区、主题公园区、文化遗产区、SHOPPINGMALL、演艺中心、工业园区、城镇旅游区等。在产业集聚区基础上,如果能带动大量上、中、下游企业机构进一步集聚并形成不同系列,则此时产业集群形成。像美国的拉斯维加斯的博彩业集群,迪拜的度假旅游集群等。
旅游产业集聚的另一种形态是“旅游汇”,指大型会展场馆培育成为旅游、会展的集聚形态。像上海的世博园区后续利用规划等,只要假以时日,完全可以形成旅游汇。旅游汇是一种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除了具备一些基本专业功能外,还具备策划、招商、辐射、融资、地产提升等诸多功能,形成主体功能+餐饮美食+文化娱乐+商务休闲+生态景观,融购、食、游、玩、乐于一体的不同系列经济实体,在总量上形成“1+n”的总量溢出。
旅游产业集聚的再一种常见形态是集聚区。集聚区是指:集中了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提供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具备相应基础设施保障和服务的区域。集聚区承载着产业的集约发展和集中消费,同时又是各种产业政策的“实验田”和“示范区”。旅游集聚区主要类型有:大型综合休闲度假集聚区,如大连的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海南的三亚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要素集约经营集聚区,如上海北外滩邮轮服务区、上海西藏路旅行社一条街等;旅游装备制造集聚区。
三、旅游业社会功能进一步凸现,“绿色”、“惠民”逐步成为产业发展方向
1、旅游需求从非基本生活方式成为重要民生和国民福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个表述体现了一种国家认识: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旅游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旅游是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标志,旅游不应该被视为一部分人的消费,而应该是人人享有的权利;旅游发展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落脚点是要人民群众满意。
根据国家认识,旅游作为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人人享有的权利,将惠及13亿中国人民。把旅游作为惠及全民的事业来抓,必然要突出旅游业的公共服务功能,发挥旅游公共服务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一是着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由城市旅游服务系统、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旅游应急与救助服务系统、消费者权益保护系统等组成,覆盖全过程的旅游公共服务网络。二是要有制度性设计和安排。作为制度设计,除了已经出台的假日制度及《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外,尚有正在酝酿中的《国民休闲计划》。此外,如何在安排上使人人享有、机会均定,除了一些针对事件性的个案安排(如金融危机中的旅游消
费券发放、上海世博会对每户补贴交通卡和200元等)外,还要有政策性安排,如像发放社保卡一样发放旅游卡,把国家对公民的旅游补贴量化到每个人头,对低收入人群和退休人员给予专项津贴等。
2、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绿色旅游的推动
低碳旅游,就是贯彻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全过程和旅游者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开发绿色旅游资源、设计绿色旅游产品、开展绿色旅游经营、培育绿色旅游消费,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共识。绿色旅游不仅推动了行业自身发展,同时也对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旅游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景观设施为基础,反过来,旅游业的发展又会对环境保护、城市开发建设以及历史文脉的传承提出更高要求。这些诉求尽管是出于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又超越产业范围而在诸多领域发挥导向作用。比如旅游和农业、工业的结合,产生了创意园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等低碳绿色业态;旅游和城镇建设的结合,产生了旅游城镇、民俗风情特色街区等低碳绿色社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