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问题未突破 引资存瓶颈
《瞭望》文章:西部开发新十年之艰
一些制约西部发展的老问题,如交通障碍、产业结构和聚集度、生态环境保护等,仍未得到根本破解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振国张桂林
在过去十年大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掀起西部开发新十年征程。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也指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随着中央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西部地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同时,《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四川、广西、重庆等西南地区调研发现,一些制约西部发展的老问题,如交通障碍、产业结构和聚集度、生态环境保护等,仍未得到根本破解,有待在未来取得实质性突破。
出海通道舍近求远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西部地区的落后,除历史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不利的区位条件,缺乏东部沿海那样便捷的出海优势。重庆市一些部门干部介绍道,在招商引资时,外商认为在沿海城市出口物流成本低很多,从重庆外出要多几千公里路,所以宁愿在沿海建厂,一些技术含量低、物流量大的企业在这方面的考虑尤为突出。
西部大开发这些年,西南各省区一直在为打造出海出境大通道努力。
广西作为西部地区沿海省份,特别是中国-东盟自贸区今年1月1日建成后,对外开放的空间进一步扩大,目前正着力打造“泛北部湾合作”、“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建设”。
四川省则定位于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历史使命,目前正在强化成都铁路枢纽地位和功能,全面打通东西南北出川铁路大通道。
云南省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云南省委明确了新十年的新发展战略: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然而,前述西南地区的构想在实施过程中均遇到一系列困难。
目前,广西打造的北部湾港,近年发展迅速,但进出口货物量仍少。广西社科院区域研究所所长周毅表示,港口经济需要有广泛的腹地经济作支撑。
西南地区将广西沿海作为出海通道,本比取道广东、上海近很多,但据本刊记者调查,目前仍很少有这样的选择,反而舍近求远。如四川、重庆的大多数企业选择上海作为出海通道,主要依托沿长江的优势,水运成本低。
为扩大联结西南内陆与北部湾港区的陆上通道,广西近些年加大河池市公路交通建设,一些道路比原先宽了,但仍达不到双向车道完全封闭运行水平,车速提高,但道路交通事故不断,被视为令人生畏的“魔鬼路段”。
北部湾港由于原先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货物吞吐量有限,难以形成较大的辐射带动力,反过来导致内陆地区更不愿选择这里作为出海通道。
广西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蒋升湧认为,作为西南的出海通道,国家应加大对广西交通的投入力度,加快港口建设,将广西由交通神经末梢变成枢纽,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产业结构逆向调整
目前西部多数省份主导产业仍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水电开发等领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指出,西部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仍然主要靠资源和投资拉动,尤其是以资源型重化工业快速扩张为主导,走的还是一条“卖资源”的传统路子。
由于主导产业单一,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快速扩张,近年来,西部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甚至呈现逆向调整态势。魏后凯说,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低的采掘和原料工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逐步扩大,产业结构低级化趋势愈发明显。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西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6%,比2000年还下降3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了7.8个百分点。
重庆大学教授蒲永健说:“西部地区如果仅仅盯着资源优势,一味追逐开采加工项目,忽略了旅游、特色文化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就很难走上多元化开发路径”。
蒲永健判断,资源税改革推开后,固然会增强西部发展的内生动力,但一些资源产地为追逐立竿见影的财政收益,必然会掀起新一轮的资源开采、开发高潮,产业结构逆调整的趋势很可能进一步加剧,由此可能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发展层次低,产业配套不完善是西部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又一难题。资源型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低。同时,西部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滞后,物流成本较高,产业配套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难。
另外,不少专家认为,西部地区目前形成了一些区域经济蓝图,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概念水平,距离真成正成经济高地还有很大距离,西南地区经济散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变。
有专家提出,应进一步加强西部经济区的整合力度,把重庆、西安和成都并列起来组成“西三角”,作为西部发展的核心或拳头。
新兴产业污染隐忧
本刊记者在川黔渝等地调查发现,近年来,西部地区竞相承接来自东部沿海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光伏产品制造乃至大化工等所谓高科技、资本密集型项目,但并未充分认识到潜藏的环境隐患。甚至一些生态敏感区也以引进新兴产业为名,随意放宽环保准入门槛,带来新的污染隐忧。
以光伏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生产为例,四川省正打造“成都-乐山-绵阳硅产业带”,其中乐山的多晶硅产能达到7500吨,预计到2013年,以万吨多晶硅为核心的硅材料及综合利用销售收入可达到1000亿元。重庆也引进一批类似的项目,其中万州多晶硅产业基地年产能达到3300吨。
各地招商部门都以招到这类“新兴产业”而自豪,但却忽视了它的污染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多晶硅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同时还将产生8倍于它的四氯化硅,这是一种高污染有毒液体,且再利用成本昂贵,目前国内多数企业未安装或未完全安装相关的回收设备,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电子信息制造业也是近年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目前,四川、重庆和西安三地的IT产值均超过千亿元,其中主要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如四川省遂宁市近年引进近百家电子元器件制造和电路板制造企业,形成占地达4000多亩的电子园。这些企业的污染状况如何,并没有引起当地政府太多重视。
国内环保组织的调查表明,IT加工制造领域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中小型零部件企业,不仅产生大量电子废弃物,还有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珠三角地区就深受印刷电路板等生产过程中镍、铬等污染物之害。
西部地区竞相布局大化工项目,带来的环境隐患也不可忽视。去年4月,中石油四川石化8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项目在四川沱江边的彭州上马,这个基地位于成都上风上水方向,距离彭州市区仅5公里,距成都市区也只有39公里。在生态环境极其敏感的三峡库区,由德国巴斯夫投资的全球最大MDI生产基地即将落户重庆长寿区,由于中间环节包括40万吨硝基苯生产装置和30万吨苯胺生产装置,也引起了较大争议。
多位受访的西部基层干部和环境专家认为,与传统工业相比,一些高新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的污染问题往往更加隐蔽,造成的环境灾害也更大。目前,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新污染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他们建议,在提升西部污染防控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工业项目污染治理设施的配套运行,生态敏感地区则要坚守环保门槛不放松。
《瞭望》文章:西部引资瓶颈待破
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诸要素中,见效最快的无疑当属资本投入。受访专家认为,要吸引更多外来投资规模,西部地区须在以下方面着力加强:
一是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综合密度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比仍相差甚远。物流成本过高已经成为投资西部的最大瓶颈。四川天马玻璃公司总经理陈正彬最近算了一笔账,一个集装箱货物从成都运到上海需要1000美元,而从上海运到菲律宾却只需要300美元。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西部地区产业比重较大,而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由此决定了其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大、以原料型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小;同时,进口贸易商品结构中生产资料所占比重大,而先进技术和设备所占比重小。
三是降低投资门槛。有专家认为,在西部开发战略中,中央政府依旧集倡导者、组织者与实施者三个角色于一身,巨额的投入不断强化着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依附关系。在某种条件下,高度集中统一的资源配置机制对双方都有利,但却会导致西部地区市场治理机制的形成和演进面临着较多困难。
四是加大土地政策创新。很多西部人士反映,招商引资项目因土地指标不足难以落地。需进一步深化耕地占补平衡试点,重新规范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区域内耕地的占补平衡,加快建立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平台,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推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进行宅基地出租、转让、买卖及抵押办法的试点。
五是大力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按照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资源性地区加强和完善对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深度加工;生态脆弱地区,着重推动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低碳型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建立“东中部补偿为主、中央统筹、西部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开展流域性补偿、重点区域补偿,设立生态补偿基金,综合运用税费减免、财政倾斜手段,尽快使西部生态补偿机制迈出实质性步伐。□(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振国张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