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县域经济快讯 >> 正文
县域经济快讯

隆重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点击数:6851    更新时间:2010-8-24 10:35:52    

    披荆斩棘闯“雷区”,30年拓荒成就中国改革深圳样本

    “深圳速度”创造了一个城市的奇迹,而它最大的贡献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对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效率,更在于市场经济样本的发育成型,帮助中国越过了市场经济的条河。

    深圳的拓荒是从蛇口开始的,那里是中国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

    1979年7月2,深圳开山填海,打通蛇口五湾、六湾间通道,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声“开山炮”。早期的建设者们踩着过膝的荒草,在那片荒山秃岭和滩涂地上开始了伟大的建设。

    特区成立初期,在许多人计划经济观念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蛇口工业区建设者大胆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创新理念。

    今天,走进蛇口工业区,当年点开山“炮”的地方格外醒目,这里驻扎着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商——中集集团。

    1979,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中集公司,在荒凉的蛇口建起了中集的个车间,那是除港商之外,首次有欧洲投资者登陆深圳。

    “中集集团以蛇口为起点,30年来中集业务遍布世界各地,集装箱销量占全球市场50%多。”站在30年前开山建厂的黑白历史照片前,中集集团总裁办主任郑源华感慨地说。

    俯瞰蛇口工业区,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一座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小城镇,30年改革开放,这里不仅走出了中集集团,还有招商银行、平安保险集团等一大批中国企业中的翘楚,成为中国经济前行的领军者。

    从特区建设一开始,中央就赋予深圳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的任务。但国家只给政策不给钱,倒逼特区自己“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全国还在争论计划和市场关系时,深圳就提出了“四个为主”,即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发展外资企业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体系和运行机制。

    “摸着石头过河”的深圳,正是凭着一种“拓荒牛”的精神冲破了旧体制藩篱,闯过一个个“雷区”,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率先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实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首开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最早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机制……

    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特区朝什么方向走、怎样走,曾出现姓“社”姓“资”的争论,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干扰。但在这些是是非非面前,深圳不为所动,不被干扰,坚定信念和信心,坚持按既定目标走下去。

    正是有了这种执着,才会有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正是有了这份坚定,才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严峻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