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县域经济快讯 >> 正文
县域经济快讯

县域经济内生增长机制是怎样形成的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2046    更新时间:2010-6-25 17:09:56    

山西财经大学  闫永琴

县域在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经济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这使得县域经济增长机制的选择具有了两种可能:一种是他组织化发展,即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确立经济发展模式,选定重点发展产业和项目,培育县域经济竞争力;另一种是自组织化发展,即由市场主体的市场选择决定经济发展方向,在市场竞争与合作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则主要发挥引导、规范和服务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带有较强政府政策指向的投资项目拉动,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这种增长机制的优点是可以迅速启动经济,但在外部经济政策调整时很容易出现经济效率损失,而且往往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组织理论表明:不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系统,其产生和演化的根本动力都是内生的;由内生动力推动子系统之间展开竞争与合作,使整个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实践经验也表明:通过外部力量形成的竞争优势是短暂的和不可持续的,经济体自身的发展能力也难以得到增强;通过内部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竞争而产生的协同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在于,在开放、自主和竞争的经济运行环境中形成内生的经济增长机制。其要点包括:

  依托特色资源或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应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差异化生产进入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一般要经过规模扩张、组织创新和集聚发展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其市场竞争力将不断增强,进而该区域在社会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参与能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由此获得内生增长的起点。

  分工的发展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与提升。由市场主体依托比较优势自主选择形成的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产业链越长,县域经济分享分工好处的能力就越强。在此过程中,劳动者的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生产的中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从而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这就是植根于分工经济的人力资本形成与提升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演进过程。在分工经济中,不论是市场个体还是县域经济系统整体都会逐步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当分工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县域经济将逐渐产生一定的辐射能力,并开始吸纳外部生产要素,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由此获得内生扩张的支点。

  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政府主导的嵌入式模式和基于区域优势的自发式模式。相比较而言,在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其自组织特征有利于其内部要素的充分整合以及与外部其他组织的协同发展。县域经济由此获得加倍的内生扩张力。

  当然,强调县域经济内生增长中经济主体自主选择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无所作为。一般来说,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企业数量少、产业规模小、集聚效应不明显和竞争力不强等弱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差,市场失灵现象更为突出。而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引导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建立和完善服务于专业化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经济主体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上自我积累、内生演进和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