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科技工作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12月28日,科技部等三部门召开全国基层科技工作座谈会,与上次同类型的会议相隔五年后,基层科技工作再次引起从政府官员到科技工作者的关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科技的差距正日趋成为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发挥科技的“助推器”作用,我国于1992年启动“科技兴县(市)”工作。时光荏苒,科技进步已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落地生根。从20世纪进入21世纪,科技正日益发挥支撑引领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基层迎来科技的春天
1992年以前,科技工作在基层往往不被重视,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在基层缺少发言权,科技经费常常只是“纸上谈兵”。
正是1992年启动的“科技兴县(市)”给基层送去了科技的春天——国家科技计划资源向基层倾斜,引导城市科技要素向基层转移,促进科技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
2004年,国家科技计划加大向基层倾斜力度,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始终把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心。
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5年来投入12亿元,支持了781个县、市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县(市)科技工作进步的意见》,全面规划和部署县(市)科技工作。
十几年间,基层科技工作面貌已悄然发生变化。据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对全国2025个县、市的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平均每个县、市科技投入达到1013.24万元,比上一年增长3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6.5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近30%;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861.62万元,比上一年增长近2倍。
几个数据有力证明,以“科技兴县(市)”为先导的基层科技进步促进工作已极大提升了基层科技工作水准,使科技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科技进步下的发展活力
“县、市处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特殊地位,科技进步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县、市的基层科技工作,是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基层的必然要求。”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郭志伟说。
科技进步,使得许多县、市在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充满了无限活力和不竭动力:江苏省启东市通过实施创新载体建设工程引入高新技术企业150多家;新疆库尔勒市通过实施“科技工作年”坚持科技与民生结合,切实改善人居生活质量;河南省嵩县通过以科技为动力盘活自然资源,找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抓手……
近年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从而推动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发展,带动了传统工业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科技进步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据测算,2008年我国农业向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超过5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杂交水稻、小麦细胞工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科技进步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各县、市所占比重平均达到10.69%,县域经济结构正逐步优化。
科技进步还促进了基层的创业能力和农民增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后增加就业岗位近190万个,实现年人均增收605元。
基层实践提升自主创新
科技特派员是福建省南平市在1999年首创的。2002年,科技部会同原人事部在全国推广南平经验,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2009年,科技部等八部门又启动了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这是基层科技促进行动提升基层创新科技工作新机制的一个实例。目前,全国已有11.6万余名科技特派员长期活跃在农村基层和农业一线,开展创业和服务。
山东省副省长李兆前介绍,山东省创立了特色农业培育模式,把“科技兴县(市)”与县域特色相结合,培育了金乡大蒜、沾化冬枣等一批农业特色科技示范县。
曾经首创科技特派员的福建省在特派员信息化服务上又有创新。据福建省科技厅厅长庄荣文介绍,福建省对现有的科技信息网络进行资源整合,综合应用短信、语音聊天工具和视频系统对农民开展远程培训和答疑解难,使科技进村入户。
信息化时代不断推进基层科技工作创新。据了解,现在全国已有14个省份开通了星火科技12396服务热线,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点1.5万个,覆盖农民近2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