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10年催生靖边四大变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靖边县经济基础、农村面貌、能源基地、基础设施等4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县域经济从“国定贫困”走向“全国百强”。1999年以来,靖边县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动、产业富民、文化引领”五大战略,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大重点,县域经济实力今非昔比,早已不是那个贫困落后的陕北小县。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54.03亿元,是1999年6.3952亿元的39.7倍;实现财政总收入20亿元,是1999年9052万元的22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8亿元,是1999年1.8亿元的39.3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靖边在全国的排名不断前移。2005年靖边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第182位, 2006年居全国第156位,2007年居全国第133位,2008年一举迈入全国百强县,居93位。
农民腰包从“囊中羞涩”变得“富裕起来”。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靖边县紧紧抓住中央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巩固完善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努力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该县不断加大“三农”投入,10年间涉农项目投资累计达15亿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确立了“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万多亩,蔬菜产量达到81053吨,形成了以千亩温棚和万亩拱棚为“龙头”,带动发展大田蔬菜为“龙身”,蔬菜加工及相关产业为“龙尾”的“龙型”发展格局。羊子饲养量达到148万只,是1999年34万只的4.35倍;生猪饲养量达到41万头,是1999年10万头的4.1倍。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极。薯产业基本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优质化,2008年全县推广脱毒紫花白优质马铃薯32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靖边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地位的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主导产业鼓起了农民腰包,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0元,是1999年1014元的4.78倍,首次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民有钱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建成了“星级”新农村44个,建成新农村试点示范村37个,建成移民新村29个。
能源基地建设从“纸上谈兵”到“靖边速度”。工业是靖边经济发展的脊梁,但全县工业化进程进展缓慢,许多项目长期停留在纸面上。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县按照“强油、兴气、攻煤”的思路,油气支柱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原油产量达350万吨,其中地方原油产量73万吨;榆林炼油厂加工原油192万吨。建成了年净化能力50亿立方米的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靖边承担了向北京、西安、银川、上海等城市供气的任务,成为“西气东输”工程的枢纽。2008年4月,靖边县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由延长集团投资建设的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举行了园区开园暨150万吨甲醇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园区规划控制面积40平方公里,将分三期建成千万吨级甲醇生产基地,形成以能源、有机化工产品、合成材料为核心产业链的循环经济示范园,打造成投资过千亿、产值过千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基地。园区一期规划建设7平方公里,投资235亿元的180万吨/年甲醇、150万吨/年渣油、60万吨/年聚乙烯、60万吨/年聚丙烯等5套装置一体化项目已开工建设,2012年将建成投产。靖边工业园区建设可谓创造了“靖边速度”。
基础设施从“薄弱落后”变得“日趋完善”。10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县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靖边县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截止2008年底,该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8.2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铁路、西气东输管线、原油运输管线等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较大,约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0%,其中国家投资额达170亿元。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靖边县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包(头)茂(名)高速公路和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在靖边县城北郊交汇,全县高速公路里程达177公里,极大地拉近了靖边和周边大城市的距离。正在建设当中的中西部交通大动脉太中(银)铁路横穿县境,预计2010年建成通车。靖边已成为全国县级城市少有的“旱码头”。在城镇化建设方面,该县围绕建设陕北第三大城市目标,大力实施“龙腾”战略拉大县城骨架,城区面积已达25.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8.3%。电力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全县拥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6座,拥有35千伏输电线路6条、10千伏配电线路46条。同时,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提速,让白于山区9.6万人告别了饮水题,解决了83个行政村的用电难题,建成了520多公里通村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