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向“绿”的奋力转身
——— 高平市实施转型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纪实
图为泫氏铸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煤挖完了怎么办?工人失业了怎么办?农民收入上不来怎么办?在今年高平市经济运行分析会上,高平市委书记、市长谢克敏提出的“三问”,扣问着每一名领导干部的心。
高平市是全国确定的100个产煤大县之一,素有“煤炭之乡”的美誉。长期以来,高平人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中部百强县第32位,在山西省年度经济社会综合评价考核中列第3位。但和不少资源型地区一样,煤炭资源在给高平人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悬殊、发展失调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高平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子,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特色城镇化的要求,加大转型发展力度,提出了用三至五年时间,实施“两个转移”步伐,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全面打造“一城五镇双百村”特色城镇化格局,建设县域经济强市、精神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一流宜居城市、平安和谐城市、富裕幸福城市的“六市”奋斗目标,扎实推进转型发展。
转变发展观念
发展转型,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为此,高平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提上来的办法,积极推动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观念上的大转变。
他们组织干部走出去学习取经,组织各部门、各乡镇和工矿企业负责人到江苏苏州、浙江余杭、北京大兴、河南济源以及长治潞宝集团、襄垣、屯留等地,围绕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等课题进行学习考察;组织100余名民营企业家赴清华大学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使广大干部和民营企业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学到了经验;开办了“高平大讲堂”,先后邀请省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学者传经送宝;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21世纪创新思维总裁班”,100余名厂矿长经理接受了培训;组织市、乡、村三级干部进行了一次大范围轮训,培训干部达1000余人;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了“46个怎么办”、“百名干部下基层”和“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对市情、民情、企情的准确把握,高平市委确立了城乡一体化、特色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转型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三个文件,提出了加快实施资源转资本、地下转地上的“两个转移”战略和建设四大工业园区、组建六大企业集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转型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要求,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转型发展的思想共识。
转变发展方式
思路确定后,高平市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落实各项措施,扎实推动经济大转型。
大力推进“两个转移”战略,积极引导煤炭企业发挥优势,实现资本增值和扩张;鼓励支持煤炭企业利用积累资金投资兴办养猪、养蚕、苗木花卉、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围绕“三种、三养、三加工”的思路,依托三大龙头企业,加快生猪、果蔬、蚕桑三大产业链建设,厦普赛尔3万吨果汁饮料、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佶利迩100万套服装家纺扩改等项目进展顺利。从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补助生猪产业发展,到去年底,全市生猪出栏达到120万头。投资兴办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饮料、医药饲料等新型工业化项目和商贸流通、酒店餐饮、物流配送、文化娱乐等三产服务业,真正形成了一批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率高的地面产业。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了西部煤电化、冶铸机械制造建材、轻工食品、医药生物饲料四个工业园区,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适应市场竞争、具有高平特色的煤炭、焦电、冶铸、服饰、饮料、生猪加工六大企业集团,有效提升了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走出了一条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新型化的企业发展之路。
强势推动全民创业,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鼓励民营企业二次创业,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头创业,鼓励下岗职工、退伍转业军人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截至目前,该市民营企业总数达到6000余家,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财政总收入的58%、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岗位的70%、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岗位的80%,都来自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激活了县域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