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要提早应对搞好低碳经济
“地处西三角和成渝、天水经济圈衔接地带的巴中,作为川陕渝的三地资本流动的重要通道之一,必须建设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才能在跨区域合作上有所突破。巴中构建大交通,搞“六路”建设是抓到了要害,必须把它纳入一个战略高度抓实抓好,把巴中建设成为川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巴中要借此带来的良好契机,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道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把资源优势(自然、资本、劳动力资源)变经济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体系,达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形成百姓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农民工回乡创新业,干部在推动创业中闯事业的良好的循环局面。”这是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硕士生导师孙超英日前接受巴中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孙超英说,随着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巴中将成为川东北重要的交通节点,将会发生新变化:原有的产业优势和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现有的资源、农副产品、绿色食品优势更明显;会极大地改善投资环境,外来的投资项目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会进一步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进程。这些会体现在交通干线上,然后向更远的区域扩散,从而增强巴中的吸引力。
巴中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孙超英说,成渝、天水两大经济开发区的跨区域合作进而带来的西三角经济体系的建设给改变巴中的边缘化地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就是机遇,这个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巴中要立足本市经济,做好准备,努力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更加珍惜这个机遇。要珍惜,就要倍加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快改革,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在大交通形成以前主动出击,主动与成渝、天水两个经济圈进行衔接,融入国家经济开发区,为建设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奠定最重要的基础,成为汇聚人流、物流的最重要节点,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大力推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由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
孙超英告诉记者,巴中大交通建成以后,在西三角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地理优势和能源优势更加明显。探测表明,通南巴构造带天然气控制储量为1450×108立方米。已经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5838万吨。此外,巴中生物能源多样,具备发展新能源的条件。光热资源充足,生态优美,物产丰富,发展生物工程前景广阔。巴中矿产资源丰富,国内短缺、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较好的有磁铁矿、霞石矿、饰面用花岗岩、石墨、水泥用石灰岩、钾长石、冶镁白云岩、铅锌矿等。
就巴中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孙超英说,2008年,巴中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4.8:18.5:36.7,但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其中,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高全国30.3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1.1个百分点。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高全国33.3个百分点,比全省低22.2个百分点,仍是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成渝、天水两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跨区域合作,强化了巴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要促进巴中发展大产业,一个近400万人口的地区没有工业支撑,其贫困面貌很难改变。要尽量选择环境友好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来成渝经济区有很多产业,譬如机械、电子、飞机辅助企业,巴中可利用地理优势去做。现在是东部经济转移的时候,可以在山区选择适当的区位,建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其一,可以发展生物产业,如银杏、杜仲的深度开发等。其次,促进能源工业发展,两大经济开发区的跨区域合作必然促使巴中发挥能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响应国家和四川提倡的“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孙超英预测,由于成渝、天水西三角经济区建设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以及巴中致力于抓住机遇、发展本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外来资本提供了更大利润空间,将会形成比较好的利润预期,促使巴中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巴中已出台的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支持,无疑为外来资本流向巴中进一步提供了条件,巴中可能成为全省吸引外来资本的新增长点。
孙超英说,区域经济是市场一体、产业相联的开放系统,不再是“画地为牢”的行政区域经济。巴中要融入经济区域,必须凭借更大平台寻找发展出路。成渝、天水经济区的成立和建设,为巴中更深入地参与区域经济协作提供了条件。怎么加快巴中区域经济发展?孙超英介绍,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尽快做强做大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企业和集团、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坚持把产业互动与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坚持把体制、机制、空间、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孙超英介绍,巴中要主动参与到经济开发区,参与省内部和跨区域商贸交往,参与物流协作,参与西三角经济体系中的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协作,参与城乡统筹配套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参与区域和跨区域金融合作,参与共同的政策诉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承接产业、技术、消费、投资转移,培育新产业,搞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有序进行城乡统筹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早、沉着应对、规划好低碳经济,创造低碳经济效益。
对低碳经济,孙超英特别作了解释: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她说,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深刻认识、提早规划,可以使我们更主动地面对低碳经济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
市县(区)经济建设是孙超英近几年研究的重点。她说,近年来,增强市县(区)经济竞争力,成为发展市县经济的首要问题。市县经济竞争力是指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其高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只把注意力放在现在看起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项目上是不够的,要更加注意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并注重把自身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市县经济数量多、差异大,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制约因素繁杂,除县(区)社会和经济现有存量(现存力)外,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提升市县(区)经济竞争力,即自然优势力、政府能动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人力竞争力、县域经济活力、外界互动力。为此,巴中要做好六篇文章,即发展市县中小企业,发展市县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市县外向型经济,促进家庭、个体经济发展,发展市县生态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孙超英着重指出,在实施中要顺应市县经济发展趋势,探讨市县经济发展道路。她说,巴中可以借鉴浙江利用市场经济、民本经济,大力发展市县经济的经验。巴中要发展专业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产业集聚、块状经济道路。
关于巴中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的措施, 孙超英说,必须按照资源共享、节能降耗、减少污染、产业衔接、效益提高的要求,坚持区域联动、规范有序和市场化经营原则,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平台,推动优势产业整合和产业链延伸,促进地域化聚集、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骨干企业和规模效益明显、分工协作配套的重点产业园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对骨干企业配套的能力,走出一条以大带小的产业园区发展路子。要构筑工业融资机制,扩大引进内资、外资的力度。注重培育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外地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树立“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理念,通过招商引资落实项目,集中精力抓住项目,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协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产品转换,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企业。紧紧围绕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重点抓好企业扩能、提质、增效和产业链填充、延伸的重大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壮大生产规模,提升装备水平,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提高比较效益,形成多方共促、众力并举、有机联系、协调发展格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产业延伸力度。构建市域县域工业、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产业空间和地域空间的协调,构建一条在县域延伸于城市和农村两个地域单元,在工业产业上链接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导向、农副产品加工和轻工业为主体、订单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加工产业链,是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工业强市强县的突破口和有机载体。
孙超英,女,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教授,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导;省灾后恢复重建专家服务团区域经济发展专家组秘书长,四川省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省区域经济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