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县域经济快讯 >> 正文
县域经济快讯

为中小城市发展把脉(协商之路)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1647    更新时间:2016-9-7 11:01:12    

 

中小城市是指人口规模小于100万的城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城镇体系和经济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致公党中央日前在湖北潜江举办“中国发展论坛:中小城市与创新驱动发展”论坛,以“新常态下我国中小城市与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为中小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大力提升中小城市创新驱动力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载体、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央部门以及大学和科研院所,中小城市创新载体和创新人才不足,聚集创新资源的能力十分薄弱,科技供给成为这些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
  “目前中小城市优化创新的主要困难在于创新方向不明、人才短缺、投入不足、创新意识不强。”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小平认为,中小城市科技基础薄弱,以产业化来促进科技的提升是比较现实的道路。为此,他提出,整合政企资源,合力打造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政府统筹协调,建立以基金为龙头的创新资本链;加强交流合作,完善区域创新生态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军提出,要大力推进市校合作,着力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高新区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引擎。“这不仅将提升聚集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的能力,而且将培育壮大创新载体,能够克服中小城市科技供给不足导致的创新驱动发展障碍。”张军说。
  针对中小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湖北高新荆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珍提出构建中小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新模式的理念。“中小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匹配性低、后续培养不足、高层次人才价值未得到充分实现以及高层次人才服务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曾珍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快完善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绿卡、签证制度,在引进过程中注重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引进。
  中小城市更应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相比于行政资源集中、经济规模庞大、产业结构成熟的特大城市,中小城市经济增长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矛盾更为突出。生态文明意味着产业文明和生态良性循环,而这正是我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的软肋。
  针对中小城市“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使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建议,实施“多规合一”策略,落实各空间的产业准入条件,细化政策与分类指导,深化生活空间综合整治,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落实生态空间管控体制。
  首瑞(北京)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寅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品质,严格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监督;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建立户籍自由迁移机制、区域协作机制、国际合作机制以及创新投融资体制。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云燕认为,中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应该从六个方面着力:借力资源环境供给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工业绿色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广绿色制造+互联网,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健全多层次市场投资体系,助力资源配置优化;加强环保信息公开,变舆论监督为环保动力;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增强生态危机意识。
  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中小城市
  “智慧城市”旨在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城市建设进行有机、高度的融合,从而在未来城市内达到“全城范围快速感知、基础设施智能应用、运输信息广阔互联”的目的,提高城市对于各类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目的。
  浙江财经大学证券期货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益智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为中小城市解决现阶段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契机。他认为,目前中小城市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水务、油气、机场、环境、交通等方面,中小城市需要打破传统城市管理理念,主动创新城市管理制度,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新技术,正面应对中小城市现阶段存在的安全监管问题。
  针对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医疗紧张、公共安全隐患日益增多等问题,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泉州分行分中心主任杨连举提出三点建议:建立“智能信息平台”,奠定“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推广“智能基础设施”,强化“智慧城市”建设保障;发展“智能产业经济”,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针对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暴露出来的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致公党河南省委筹委会参政议政处处长张海航呼吁,应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整体布局。他认为,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非常依赖城市的信息化基础条件和信息产业实力,特别是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规范,立法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推进中小城市特色文化建设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城镇化过程也随之加快。在此过程中,城镇化个性文化缺位、特色不明现象比较突出。城市特色是城市生命力延续的重要保证,城市的产业结构、功能格局、空间风貌和经济发展,都可以依托城市本身的特色得到优化提高。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周卫中教授结合我国区域品牌发展现状,认为区域品牌建设是我国中小城市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他提出,应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推出有特色的区域品牌;理顺区域品牌开发过程中政府、行业协会和参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把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摆在突出位置。周卫中特别提出要善于讲故事。“区域品牌的发展离不开故事。要善于讲故事,讲企业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大家会记住那些与品牌相关的故事。”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杨英、王晶认为,中小城市由于地域空间狭小、人口及资源有限,在推动城市创新驱动及培育城市功能方面存在资源约束。中小城市提升城市功能必须依托、借助及利用其所处的区域资源。因此,通过开展区域合作,以借助、利用区域资源,将是中小城市自身培育、提升及强化城市功能的现实选择。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王玉教授则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城市更新,不仅避免了过去由于单纯地产导向形成的粗暴对待历史文化的问题,而且保护了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解决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为城市衰败地区从内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路径,使城市不仅从表面进行更新,更从内在发展机制推进更新。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发展和创新城市文化已经是现代城市演进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