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县域经济快讯 >> 正文
县域经济快讯

陈锡文:如何看待粮食领域“三量齐增”现象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点击数:1178    更新时间:2016-3-8 14:38:06    

 

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实现连续12年增长。与此同时,出现粮食产量、库存量以及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粮食领域的问题日益突出。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告诉《经济日报》“金记者”:“对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不能盲目乐观,要推进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补贴制度、收储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
结构还不太合理
陈锡文委员说:“中国过去长时期处于粮食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对粮食一直是追求增产的。回过头来看,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我们在粮食上的胸怀和眼光还不够,没有把粮食生产放到全球视野当中来考虑。”
我国粮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从整体上看,粮食总量很难用多或少来形容。”陈锡文委员说。从总量来看,仍然是供不应求的。过去的12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由2003年的8614亿斤增加到去年的12429亿斤,而去年粮食总需求在12800亿斤以上。但由于进口量很大,我国粮食就供大于求了,去年我国进口粮食近2495亿斤,超出需求约2000亿斤。
粮食是个大的范畴,具体来看有五大品类:小麦、稻谷、玉米、大豆、薯类。“所以说供需不平衡,到底哪个多了哪个少了?如果不够的那个没产出来,已经够的还在拼命增,那就不对了。问题的症结不在总量,而在于品种结构。”陈锡文委员说。
目前,小麦大体供需平衡,稻谷满足需求后略有结余。大豆缺口非常大,去年总产量230多亿斤,进口1634亿斤。去年,我国玉米产量为4400多亿斤,是5个粮食品种中最大的。但去年玉米的进口量,加上可以替代玉米的品种进口量,达到了880亿斤,本来玉米产量已经有点供过于求,又进口了880亿斤,显然多了。
大豆玉米是关键
“我国粮食缺口在400亿斤左右,但进口了2400多亿斤。很大一部分是大豆。”陈锡文委员说。如今,人们对植物油、畜产品等消耗越来越大,对大豆的需求增长非常快。大豆在中国属于低产作物,经济效益不太高,农民都不大愿意种。去年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80%。
我国目前实行玉米托底收储制度。从2007年到2014年,每年的收储价格都在提高,从最初的每斤7毛钱,到了2014年的每斤1.12元。现在进口玉米到岸完税价格为每斤0.8元,引起了国外玉米及其替代品大规模进入国内的局面。结果,很大一部分国产玉米不得不进了仓库。
陈锡文委员认为,要坚持实行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同时对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价格和补贴分离的办法。前些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不是玉米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还包含着政府对农民的补贴。现在,要把补贴从价格中剥离,让价格根据市场回归合理。农民根据市场决定种多少、卖多少钱。那么,国内玉米将理性地回归到和国际价格相近的水平,大规模进口会明显减少。随之,国内玉米就能找到市场。
科技创新待加强
我国大豆大量进口反映出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较低。
陈锡文委员回忆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大豆的亩产提升幅度相对较小,跟国外相比产量和品质都相距甚远。玉米尽管提高不少,但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落在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肩上的担子仍然十分重。”
陈锡文委员建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和改革,应通过科技创新推出更优良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同时,还要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上来。此外,还要进行农业组织创新,将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生产,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去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