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县域经济快讯 >> 正文
县域经济快讯

如何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效能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点击数:1171    更新时间:2015-11-17 14:38:53    

 

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有力保障了粮食连年丰产丰收。但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往的农业支持保护手段效能有所下降。针对这个问题,中办、国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完善农业生产激励机制,加快形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目前,我国农业形势在总体逐年趋好的背景下,面临着两个“天花板”、两道“紧箍咒”的约束。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进口价格,继续提价遇到“天花板”;农业补贴中有的属于“黄箱政策”范畴,继续增加补贴遇到“天花板”。人工、农机作业、土地流转等农业生产成本处在上升通道,进一步挤压农民种植收益。同时,生态环境受损、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严重束缚农业长远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就需要发挥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正向引导作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这些年,中央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尽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中央仍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因此,要用好中央财政支农资金,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自2004年以来陆续实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过,现在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难以适应国内外供需变化新形势,出现了粮食库存高企等问题。这就需要减少价格支持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影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正在探索实施的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就是推进价补分离的积极手段,今后要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改革完善农产品收储政策。
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当前,在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调整改进“黄箱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已成为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重要取向。今年,我国在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省试点开展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优化补贴支持方向,提高补贴的精准性,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这将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过去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化学品,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在农业转型发展中,要通过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力度,引导生产者推广投入品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通过深化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有效缓解农民“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