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县域经济快讯 >> 正文
县域经济快讯

郫县现代农业“三变”惠“三农”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点击数:1269    更新时间:2014-10-29 11:35:37    

 

生机勃勃的田野,小河环抱的村庄,阳光下的菜地如翡翠般透亮,清新的空气中带着泥土的芬芳……这是每个城里人心中都有的世外桃源。
位于成都平原核心地带的郫县,自古即是川西农村最生态最富足的地方。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成都上风上水,这里一直是成都市重要的通风口和整个城市的饮用水保护地,这里有着最肥沃的土地,这里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这里是西部花卉苗木之乡,这里的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已达到了成都之最。如何依托现有的基础,围绕都市现代农业的需求,让农民持续增收、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焕发新颜?
在刚刚落幕的郫县县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该县明确提出现代农业的三大“变”:按照“水润蜀都、生态郫县”的发展要求,围绕“建大公园、造大景区”的理念,该县将坚持走“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路子,以农业产业主动服务“全域景区”建设为发展方向,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加快生态都市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繁荣,努力建设更加生态、更具品质、更为富庶的美丽郫县。
变:农区变景区
两江碧水抱村流,百岁青杠挽渔舟。半岛天成无雕饰,千古田园有遗风。
走进位于郫县三道堰镇以东的青杠树村,这里三面环水,渠系纵横。成都市区的饮用水源河——柏条河与徐堰河穿境而过,在村子的牛角壕交汇并流,成为府河的源头。除了一睹成都母亲河的风姿,游客还能走进村里的绿道,探寻潜藏在红花绿树中,那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院落。“现在的农村不得了,住的是小别墅,景区里面有花海、有栈道,还有满园的玫瑰和满池的水草,生活在这里的人真是太幸福了!”畅游其中,游玩的市民一边拍照,一边感叹和羡慕。
“我们就是居住在景区中。”村民吴大爷对目前的生活十分满意,他说,现在比以前的环境好了一百倍。现在不但房子大、干净、舒适,水电气都全通,而且有线电视、网络也有,村里还有专门打扫卫生的人——简直就是城里人的生活。更让吴大爷心满意足的是,他占领着全村的口岸,在桥头开起了一个茶馆,随便整几桌机麻、弄点农家饭,就把城里来这里的度假的人“伺候”得巴巴适适。“周末来耍,提前预订哦。”一边说着,吴大爷就开始给路过的游客递上名片。
农区变成了景区,不仅吴大爷也摇身一变成了茶馆的老板,还有数百个“吴大爷”变成了自行车租赁的车行老板、饭馆的老板,连湖上泛舟等配套的娱乐项目也正在兴起和蔓延。
作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郫县县域内田园美景众多,美食荟萃,特色乡村酒店、博物馆散落其间,这些丰富多彩的资源给了郫县做精乡村旅游业最深厚的底气。在这一方面,郫县从来就敢为人先,从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农科村开始,郫县的近郊游、采摘游等乡村休闲旅游一直在蓬勃发展,郫县也毫无疑问地成为都市人乡村休闲旅游的首选地之一。
盘点县域内的乡村旅游资源,IT大道沿线,郫县打造有海棠园、银杏园、桂花园、川派盆景园等6个花木景观园;沙西线一带,鲜盆花(鲜切花)产业基地一年四季姹紫嫣红开遍,韭菜(韭黄)产业基地、特色果蔬产业基地,既能科普教育,还能与市民采摘互动。按照“一镇一景”的思路,郫县将结合农村区域各镇地方特色、产业优势、文化内涵、旅游元素等,建成9个具有鲜明镇域风情、产业景观、文化底蕴、旅游魅力的新型城镇旅游景点。届时,郫县将把三条景观带串联形成若干乡村旅游节点,让市民能一次性把郫县的美景一网打尽。
发展乡村旅游,势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向农村集聚,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消费支出由城市向农村流动。客观上倒逼产业生产标准化,改善水、电、路、气、房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美化村貌、绿化道路、净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围绕“全域景区”建设,郫县将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让更多的生态田园美景绽放在郫县广袤的农村大地;同时,启动公路“微循环”改造,畅通村社道路,让纵横交错的村道直达田间,串联起每一处田园美景。
第二变:田园变公园
不仅农村已经变身成了景区,新兴发展的庄园也可以变成天然的生态的公园。
来到红光镇多利农庄,绿色的集装箱展厅和玻璃大棚引人入胜,门口的绿草被修剪得像草坪一样标准;露天种植区内,成片的莴笋长势喜人,玻璃大棚内的西红柿架子上悬挂着青红相间的红番茄,像一粒粒葡萄一样诱人;一条条绿道纵横田间……这样的景象完全颠覆了传统种植杂草丛生、一地稀泥的旧形象。
“市民可以免费入园,在绿道上观赏游玩,品尝业主用自然农法种植出来健康有机蔬菜,”农庄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发出邀请:让市民游客在欣赏清新田园美景的同时,感受有机种植的魅力,体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郫县是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滋养了郫县花草植被和生态蔬菜,使郫县成为一座被鲜花绿树簇拥的城市。一年四季,既有天府玫瑰谷里姹紫嫣红,也有唐昌镇战旗五季花田内的薰衣草温馨浪漫,还有四季轮作的生态蔬菜集中连片,不仅清脆养眼,还能让人大饱口福。
让田园变成公园,在郫县,连产业形态,也透露着对“生态”的最绿诠释。
花卉产业是“公园”里最美艳的风景。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滋养了郫县的花草植被,使郫县成为一座被鲜花绿树簇拥的城市,铸就了“中国盆景之乡”的美誉。现在的郫县,是全国重要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未来的郫县,还将以川派盆景、杜鹃为特色,郫县将建千亩都市园艺主题公园、城市公园。并以国际花卉市场建设为契机,带动团结镇、三道堰镇、古城镇、唐元镇形成1万亩的石堤鲜盆花(鲜切花)产业基地。
如果说花卉苗木是公园环境的外在表现,作为成都重要的“菜园子”之一,郫县普遍推广的种养平衡则为生态公园的打造塑造了“内里”。
生态蔬菜产业是最田园的自然景观。一望无垠的绿色生态蔬菜,在纵横交错的田垄间散发着勃勃生机,连片成景的韭菜基地,成为绿色产业链上一道金黄的靓丽风景。适度规模经营、连片集中种植,让田坝里头的产业演绎了一派最磅礴的田园风光。而这也成为郫县公园最基本的原型。按照郫县未来的规划,在安德镇、新民场镇、唐昌镇区域内将形成3万亩的泉水生态蔬菜产业基地,在唐元镇、古城镇、三道堰镇片区内形成2万亩的锦宁韭菜(韭黄)产业基地。
围绕三道堰水乡建设,将旅游元素植入绿色有机粮油产业,推动大田景观、水源保护湿地、水乡旅游有机融合,辐射带动三道堰镇、古城镇、新民场镇形成1万亩的花牌优质粮经产业基地。
第三变:产品变商品
众所周知,郫县豆瓣是郫县最畅销的特色产品。
位于郫县安德镇川菜体验园景区,专门“以川菜为题,以豆瓣为魂”,再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三面年的风雨历程,使游客在视觉、呼觉、味觉、触觉上全面感受川菜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参观结束,游客都不忘将地道的“美味”拎包带走,“鹃城豆瓣”、“丹丹豆瓣”这些熟知的郫县本土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被赋予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又添加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光环,产品附加值瞬间飙升,去年,郫县豆瓣出口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750万美元。目前正加快培育郫县豆瓣“百亿产业”,预计到2015年,实现豆瓣行业产值100亿以上。
当产品变成商品,受益的不仅是企业,目前70家郫县豆瓣企业在县内外建立豆瓣原料标准化基地20万亩,拉动10万基地种植户,户均增收5000元,有效的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郫县豆瓣”产业也带动了食品包装、运输、竹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民工、商业经纪人、经销商2万余人。
然而,除了豆瓣,郫县还有“鲜、香、嫩、脆”的唐元韭黄,脆嫩、爽口,白开水煮熟的甘甜云桥圆根萝卜等特色农产品。作为离大都市最近的供应基地,郫县紧紧围绕服务市民、服务城市的宗旨,不断提高适应都市消费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实现了满足都市需求和带动农民增收的“双赢”。
放大优势,依托川菜产业化园区,集中发展3.7平方公里郫县豆瓣、川菜原辅料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辐射带动桃花滩农产品加工点,推动实现豆瓣产业、川菜产业“双百亿”工程;与此同时,精深加工“倒逼”种植业发展,辐射带动生姜、榨菜、金针菇等原材料生产基地,研发创造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加工产品。
创新产品的动力是市场的需求。怎样让酿造出来的好酒走出深巷?郫县明确了“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转型的思路,以“三品一标”为重点,抓好出口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品牌叫得“响不响”,品质是关键。依托“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及溯源体系,实现全县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同时,畅通商品流通渠道,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建设农产品产地市场、配送中心、冷链物流体系,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