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快讯
集首位城市优势 成都强势带动全省县域经济稳增长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四川频道 点击数:1180 更新时间:2014-8-14 9:48:49
中国经济网成都8月14日讯(刘畅 张振 刘丽莎)截至8月13日,四川省已连续推出多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力求实现全省县域经济稳定增长。
今年5月份,四川省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探讨如何改善县域发展条件,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会上指出,县域经济是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底部基础,只有把县域经济做强,新的增长极和重要的经济板块才能真正形成,否则多点多极撑不住,便会成为空中楼阁。
四川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百亿的县(市)已经达到56个,距离2017年打造72个“百亿县”的目标渐行渐近。
成都作为首位城市,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3年,成都九个区(市)县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其中三个区县超过了500亿元。
那么成都又是如何着眼发展实际、用好比较优势,推动全省县域经济错位发展、转型升级的呢?
差异化圈层经济,成都实现县域经济联动齐飞
多年来,成都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出经济总量快速扩大、产业特色日益明显以及和主城区差距不断缩小三大特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优化提升阶段。
“成都县域经济方面的发展较全省有一定差异。”据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经济处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市县域经济逐渐形成了“圈层融合”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成都市将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放在了重要位置,市领导要求将区(市)县主要领导对市级部门服务基层工作评价纳入全市年度目标绩效考评,以此切实推动市级部门工作重心下移,眼睛向下,主动服务基层发展,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合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目前成都的县域经济主要指二圈层和三圈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圈层融合”、“统筹城乡”等重大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平稳快进、增长显著,成都市县域经济主体包括二、三圈层共14个区(市)县成为成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在发展中,各区(市)县依托“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布局基础,根据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承担不同的主体功能,实现了差异化产业发展。。双流(含天府新区直管区)、龙泉驿、新都、青白江、金堂和新津以丘陵为主的地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以平原为主的地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金堂的山区,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要以生态保护和发展旅游产业为重点。
记者从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成都市还通过深化县域经济相关的投资审批制度、启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构建准入清晰、监管有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释放市场经济活力,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一体发展,推动县域经济联动齐飞。
推进本土企业发展,成都强化县域经济稳增长
截至8月,四川省已经连续推出了多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对象涵盖了工业、外贸等多方面。成都市也就此出台了《成都市关于促进当前经济平稳增长的二十二条措施》等配套实施细则。
这些措施符合中央的“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首要任务”精神,也指明了成都和四川省今后一个时期稳增长的工作方向和着力重点,其力度和频率均在近年来罕见。
“稳增长不只是成都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需要解决的难题。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出台的稳增长政策在增强创新驱动、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支持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等方面制定了针对性很强的具体措施,带动了全市乃至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成都市发改委区域处相关人员介绍。
为了拉动包片区域的经济发展,全面激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活力,各级部门和领导重点关注地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培育在关键领域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与此同时,加强县域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成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针对各区(市)县原有的部分龙头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问题,‘二十二条’政策的出台对本土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特别在技术创新、产品销售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
除此之外,成都市为了强化县域经济稳定增长,还在居民消费、产业升级、财政资金的投资引导和干部管理方面做出一系列改革,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发挥热点效应,成都领跑全省经济发展
2013年,成都市县域经济总量快速扩大,全市二、三圈层的经济总量超过4500亿元。今年上半年,二、三圈层GDP总额为2296.1亿元,占比接近全市经济的一半,成为成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但是,成都市现在考虑的却是如何充分发挥“首位城市”的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携领成都经济区一道协同发展。
“城市首位度是中心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经济规模相比的重要指标。成都的常住人口首位度、城镇人口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分别达到3.05、4.88和5.85,表明首位城市的集聚作用大于扩散作用,辐射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比东部省份和沿海地区,数值普遍保持在合理范围(理论上合理区间为≤2),当前我省促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成都市发改委区域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从全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看,四川省这种首位城市和其他省内较发达城市经济落差如此巨大的情况较为突出。在2012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王东明提出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就是为改变现状而寻找的解决方法和政策部署。
“成都当前的集聚效益仍然相当明显。”该工作人员坦陈,“不论是成都的经济地位还是其广阔的开发市场,都会让众多计划在四川发展的企业选择投资成都。”但如果长期下去,成都必然会出现经济负荷的问题。
“为了避免中心城市过度集聚、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目前我们关注研究的就是如何把成都的经济热点往外推,让周边市州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成都作为首位城市,代表全省的发展方向,在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上做出规划上的调整和科学上的定位,要坚持产业和产业。政府作为指导部门,要做好基础产业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我们要在成都之外培育更多的增长极和增长点。”该处负责人表示。
为了推动成都的经济热点外移,成都将重点放在生态环境共保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建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产业经济变迁与转移的有力支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有配套的生态补偿机制,确保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空间上达成一致。在成都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市域内生态涵养的重点区域,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成都市发改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同一个正在运转的发动机,将成都拥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而带动整个四川省经济的发展才是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