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快讯
湖北现代农业 绘就农业强省蓝图
文章来源:湖北农业信息网 点击数:1171 更新时间:2014-7-8 9:35:04
湖北是农业大省,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重要商品粮、棉、油、禽、猪和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省农业厅正立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改革创新、抢抓机遇,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嬗变,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省的主旋律已经奏响!
现代农业硕果累累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3年,全省粮食总产500.26亿斤,首次实现“十连增”,位居全国第11位;单产391.59公斤/亩,创历史新高。棉花总产45.97万吨。油菜籽总产250.47万吨,总产连续18年保持全国第1位。蔬菜总产3929.35万吨,居全国第7位。水果总产569.42万吨,其中柑橘产量居全国第3位。茶叶总产22.20万吨,居全国第3位。肉类总产429.09万吨,禽蛋产量145.05万吨,生猪出栏量居全国第5位;水产品总产量410.38万吨,连续18年保持全国淡水产品大省地位。蛋品、蜂蜜、淡水小龙虾出口量雄居全国第1位。
农业经济总量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3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98.16亿元, 比上年增长4.7%。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867元,比上年增加1015.3元,增长12.9%,实现“十连快”,连续四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民收入水平居全国第13位、中部第1位。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年)》,建设了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8家,省级龙头企业763家;全年农产品加工值过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突破2:1。在优质稻、优质棉、食用菌、名特优水产主产区建设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市场。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示范点1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0个。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发展了以大型工厂化育秧基地为示范、中型工厂化育秧基地为骨干、小型和微型集中育秧基地为基础的集中育秧供秧体系。2013年,全省建设早稻集中育秧基地3004个,栽插大田面积216万亩,占全省早稻面积的37.3%。建设了一批高效设施果菜茶精品园,其中达到部级标准的44个、省级标准的148个。畜牧标准化养殖比例突破40%,超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完成标准化鱼池改造120万亩,水产集中连片板块基地达592万亩。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4081万千瓦,农机保有量1323万台,全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
农业生产方式日益优化。加大农科教结合力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全省启动了10个循环农业示范县和100个示范村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建设农村清洁能源用户379.5万户,普及率突破37%。“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镇村达到45个。畜禽规模养殖、淡水水产品健康养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全省生猪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达到659个,数量稳居全国位;淡水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场面积273万亩,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39591家;按照农业部标准,全省已有家庭农场43370个,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5192个。土地流转步伐加快,适度规模经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13年底,全省已建立55个县级土地流转平台,817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4745个村级流转服务组织;探索形成了“春晖模式”、“彭墩模式”、“福娃模式”等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194.37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6.34%。积极探索现代农业融资和市场交易方式。启动了监利县、枣阳市、黄陂区、夷陵区和荆门市5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先后成立了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探索农业要素市场化、资本化的新路子。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升。2013年,农业部对湖北例行抽检,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达到99.2%,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全省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今年2月份,农业部对我省开展了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抽检蔬菜、食用菌、水果、畜产品、水产品样品300个,总体合格率100%,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创四年来我省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新高。湖北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企业达1532家,品牌总数达4295个。
现代农业前景可期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和发展活力,全省将重点加强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影响长远的七大体系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种养业全面协调发展,生产基地化、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产加销一体化、产品品牌化,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格局。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家庭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统一经营向组织化、社会化转变。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联姻,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增强农民吸纳应用新技术和新成果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构建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广泛应用现代设施、现代手段、现代科技装备农业,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构建农业现代综合服务体系。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探索建立设置区域化、职能综合化、手段现代化、推动统筹化的农业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标准化,在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构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坚持保护、节约与开发利用并重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使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农业强省呼之欲出:到2017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科技研发推广应用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普遍提高,武汉、宜昌、襄阳市区周边县市及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县市和各地大型国有农场等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六个着力保驾护航
着力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以47个粮食主产县和33个粮食产能建设县为重点,扩大粮食面积,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集中育秧,推广集成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大范围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落实部、省两级粮棉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696个。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高山蔬菜和水生蔬菜,做强“湖北三大名果”(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汉水砂梨),实施现代茶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四级联创”,开展畜牧强县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围绕发展淡水产品“双千亿”产业目标,深入推进精养鱼池标准化改造,扩大名优养殖,重点打造虾、蟹、鳝三个百亿元产业,巩固淡水产品大省地位。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五十亿元、百亿元产值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值过百亿的园区,打造一批产值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和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大户和运输大户,扶持农产品专业流通经济组织,扶持具有带动能力的生产、流通、销售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启动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证工作,推进国家三电合一项目实施,推进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结合农村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12316,信息进农家”活动;健全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价格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技术,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建设一批循环农业示范村,示范场和示范县。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推广科学施肥用药和低碳农业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加强畜禽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减少污物排放和水体污染;推进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和生态家园建设,组织创建“美丽乡村”。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应用的政策性补偿制度,逐步扩大耕地地力提升、沼气使用补贴等试点范围;放宽准入门槛,引导和鼓励更多中小企业开发农业副产品、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家庭农场的意见,为新型主体发展提供政策优惠和规范指导。创新支农强农资金使用办法。推行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办法,项目主要由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承担。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烘干、仓储设施。不断提高农业担保融资能力。省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累计担保额达到96亿元。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分别由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四家涉农金融机构分类主办,对口开展金融服务。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推进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和担保试点。加大对农民创业以及对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负责人培训力度。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试点。
着力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主要采取确地、确股两种方式,省及辖县的市州各选择一个县整县推进,其余各县选择3个村试点,省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各选择一个乡镇开展试点。加快建立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已运行的8市(县)农村产权交易所(中心)基础上,计划建成以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龙头,以“1+8”城市圈为核心,全省联网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健全“村乡交易、县市监管”的多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积极培育土地股份合作社。全省已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84家,入股面积超过38万亩。
着力开展现代农业试点示范,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实施《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年)》,在全省不同区域建立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先行区”。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办好武汉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规范”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建成全国一流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