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快讯
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国务院要求重点扶持大豆产业
文章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点击数:1182 更新时间:2014-2-12 10:01:01
在洋快餐、肉食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中国提倡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
昨日(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并要求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学专家赵霖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传承传统还是出于粮食及优良膳食结构考虑,我国都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非肉食,“要养活这么多人必须得缩短食物链。”
注重膳食营养
我国粮食产量去年实现十连增,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
在粮食产量基本满足供需平衡后,中国开始逐渐将重点转向食物的品质和质量安全,特别是食物的营养。《纲要》指出,我国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以现代营养理念引导食物合理消费,逐步形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
《纲要》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5.5亿吨以上,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在具体的食物消费量上除了口粮外,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类13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提出“控制食用油和盐的消费量。”
《纲要》表示,在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时,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牛肉、羊肉、禽肉供给比重。同时保障水产品供应。广辟食物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木本粮油等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等产地初加工。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还提出“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膳食方式,创新繁荣中华饮食文化,合理汲取国外膳食结构的优点,全面提升膳食营养科技支撑水平。”
扶持国产大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谷物、豆类为主,进食足量蔬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兼食水果的传统膳食结构。
赵霖说,这种膳食内涵丰富,保健养生功效明确,也保证了膳食的平衡。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寓医于食”、利用饮食养生保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不过,由于肉食文化的兴起,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渐渐发生改变,尤其是洋快餐的盛行,渐渐影响了一代人的饮食习惯。在饮食结构出现变化时,又会影响到国内粮食结构的变化,比如因为对肉类需求的增加,中国大量种植和进口玉米满足畜牧业的需求。
当前,粮食安全依然是以粮食产量为纲,主要作为油料的大豆的地位下降。在东北粮食主产区,有地方官员过多地强调粮食的产量,使得政策导向上偏向于种植玉米,因为同等面积的玉米产量高于大豆产量,农民也乐于选择前者。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此前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大豆含油脂20%以上,蛋白质40%以上,其本身的营养价值远高于小麦、水稻、玉米。“但我们现在沿用的是温饱年代形成的粮食安全理念,盲目追求产量忽视质量,把大豆和玉米等作物比产量,所以导致大豆被看做低产作物加以抛弃。”
随着我国食品结构发生变化,直接食用粮食的比例不断下降,蛋白质、油脂加工产品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大豆的优势将重新被挖掘出来。但赵霖表示,“大豆蛋白含量达40%以上,比动物肉类一点不差。遗憾的是现在进口了大量转基因大豆,对国产大豆带来很大的冲击。”
2013年,我国进口了6338万吨的大豆,同比增加8.6%,进口量创历史新高,中国已成为全球头号大豆购买国。与此同时,中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大豆面积已从2005年峰的6323万亩下降到2013年的3105万亩,在8年间减少了一半,而且面积仍在下滑。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多年来一直呼吁保护仅存的国产大豆。他说,“我国大豆单产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大豆依靠进口的话,就不是饭碗端在我们自己手里了。
此次,《纲要》也明确,要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大豆资源优势,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强化大豆生产与精深加工的科学研究,实施传统大豆制品的工艺改造,开发新型大豆食品,推进大豆制品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