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快讯
河南洛阳:农业产业化成农村建设新亮点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点击数:1186 更新时间:2013-6-18 9:22:35
“植物大熊猫”——顶级软脚铁皮石斛,在洛驯化成功;正大集团、雨润食品等知名品牌,相继落户洛阳;汉魏洛阳故城万亩花苗木繁育基地,规模显现;采摘游、生态游遍地开花……这一个个亮点,已成为洛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一头连着广阔的大市场,一头连着千千万万的农民朋友,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浪潮,正重塑着我市农业经济的新格局和农村生活的新面貌。
资本涌入填平产业洼地
日前,名不见经传的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传出喜讯:顶级软脚铁皮石斛被驯化成功,实现规模生产,填补了中原地区的空白。昨日,记者在该基地见到了其貌不扬的“植物大熊猫”。
促成“植物大熊猫”在洛驯化成功的不是农业专家,而是一对长期从事机械加工生意的夫妇。
20世纪90年代,陈峥夫妇二人创办机械加工厂,与钢铁打起了交道。20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得知铁皮石斛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了解到铁皮石斛药用商业价值可与天山雪莲、冬虫夏草相媲美,他们决心投身从未接触过的农业领域。
“找一片地,雇几个人,然后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陈峥夫妇对农业最初的认知。2011年,通过土地流转、建设基地,他们启动了铁皮石斛的驯化工作。
“从事农业产业并非易事,农技、人员、产品、市场样样都要费脑筋,而且农业对资本的吸附能力极大。”陈峥说,源源不断流出的积蓄直叫人心疼,但产业后期收益比率要远远大于工业。首批培育的8万盆顶级软脚铁皮石斛经过两年生长,产值将超过4000万元。
两年时间,让陈峥夫妇清晰地意识到:缺乏资本仍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但农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资本掘金的新战场。今年,夫妻俩又流转上千亩土地,种上了美国车厘子、乌克兰大樱桃、金手指葡萄等水果,一跃成为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的名人。
近年,我市通过政策性引导,房产、商业、工业等领域的剩余资本相继流入农业领域,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茁壮成长,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延伸拉长,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82.9亿元,年销售收入106亿元,各项指标与3年前相比均实现翻番,农业产业已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产业集聚铺就富民道路
我市采摘游发端于城郊,孟津送庄则是最繁荣的采摘点之一。
沿着送庄镇314省道一路前行,不足10公里的道路两侧,集聚了近20家果品采摘基地,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每到节假日,游客便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
以往送庄小西瓜尽管蜚声在外,但市场不温不火,始终无法做大做强。采摘游火起来,吕妙霞和她的草莓产业带动产生的集聚效应功不可没。
1989年,吕妙霞一家开始了“北漂”生活,从摆地摊到搞连锁经营,水果生意越做越大,并逐步站稳脚跟。2008年回乡过年的吕妙霞发现,村里妇女大都无所事事,凭借多年经销水果经验和送庄的地域优势,她萌生了种植大棚反季瓜果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想法。
2009年,吕妙霞建立十里香草莓基地,成立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愿意种植大棚草莓的村民提供全方位帮助。刚开始,基地的草莓主要销往北京。由于草莓的口感好,深受消费者青睐,在旺季甚至还出现体验采摘乐趣须提前预约的火爆场面。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颗草莓壮大一个产业。目前,吕妙霞的合作社已经吸引近200家农户加盟,种植各类水果1500亩。不仅如此,在她的带动下,周围村镇建立起的采摘基地有数十家。在当地,也就有了“大棚有一座,吃穿不用愁;大棚三五个,三年盖洋楼;大棚有十座,富得直冒油”的说法。
无独有偶,被誉为“中国牡丹画村”的平乐镇平乐村,通过对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司化运作形成产业,按照“公司+园区+画家”的经营模式,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年薪超10万元的农民画家比比皆是。
据统计,我市农业产业化企业达4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00多家,带动农户6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2.7%。
“产业农民”享受城镇生活
行走在新安县北冶镇关址村,一条条山梁,一道道沟壑,漫山遍野的鲜红玫瑰竞相绽放。在中原地区,说起玫瑰种植加工产业,没有多少地方敢同关址村叫板。
而在3年前,这个距离县城25公里、仅有200户农户的小地方,还像大部分贫困山村一样,平静而缺乏生机。“砖瓦房、土坯墙,祖祖辈辈靠种粮。”关址村党支部书记王海东道出了村子的过去。为摘掉穷帽子,村里决定发展玫瑰种植、精油加工及相关产业。2009年,村里组织“敢死队”种下200亩玫瑰,没料想头年就见了效果,一亩地采摘收入就有3000多元。
尝到甜头后,关址村玫瑰种植一发而不可收,规模迅速扩展至2000亩。2011年,该村生产玫瑰精油、玫瑰露、玫瑰花茶、玫瑰酱、玫瑰枕头的项目相继落成,单是产出的3公斤玫瑰精油,市价就超过300万元。
随着乡村游和无公害食品的大受追捧,关址村创新思维,以玫瑰花瓣作食料,在玫瑰花田里发展高效养殖。如今,该村的玫瑰兔、玫瑰鸡养殖已成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得益于产业发展,老百姓的家底日渐殷实,关址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山中城”。仅仅3年时间,300多栋楼房拔地而起,文化大院、休闲广场相继落成,农村超市、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农民摇身变“市民”,就地实现了城镇化。
一片玫瑰田,让群众收入打着滚往上翻;一个玫瑰产业,使村子各项事业生机一片。王海东说,如今,依托产业支撑,乡亲们在山里照样能享受到倍儿棒的城镇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