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快讯
锡林郭勒盟唱响县域经济发展主旋律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1314 更新时间:2013-1-29 11:02:25
作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如今的锡林郭勒盟不仅仅局限于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吸引世人的目光,更以近年来频频展现的经济发展亮点引人注目。
走进锡林郭勒盟首府锡林浩特,所见所闻,令人振奋——宽阔的马路纵横交织,一片片现代化居民小区拔地而起,建设中的楼盘鳞次栉比,城市生态林、绿化带、休闲广场点缀其间,夜晚花灯璀璨,五彩缤纷,一如星河洒落草原。这一切,无不彰显出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的蓬勃朝气。“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多伦、新兴的工业新城乌拉盖、口岸城市二连浩特……众星拱月,交相辉映。这些小城的崛起,凸显出锡盟县域经济发展的万千气象。
“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要求,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草原效益。”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于永泉说。
坚持主导:工业园区化
在大踏步跨越式发展的骄人业绩面前,锡盟主动给自己找问题:欠发达的基本盟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不强,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支撑不够……在全面反思中,锡盟对工作思路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等确定为发展主线,使之成为全盟经济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稳步转型的推手,成为撬动县域工业发展的杠杆。
发展方向、发展主线、发展路径的明确清晰,让这里的决策者和创业者重新找回了自信,看到了科学发展的光明前景,并转化为强大的创业激情。
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这样做,一是节约了土地成本,二是避免草原的破坏,三是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近几年来,锡盟统筹发展4个经济协作区域(中部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南部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正镶白旗,西部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镶黄旗,东部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乌拉盖区);重点打造6个工业园区,即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音华能源化工园区、多伦化工园区、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二连国际经济技术协作区、黄旗工业园区。
“我们要按照‘保护环境、集中布局、集中开发、循环利用’的原则,促进大项目在基础设施和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建设,中小项目实现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原则上每个旗县市区都要规划建设一个工业园区。”锡林郭勒盟盟长刘俊臣说。
2012年底,锡盟全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2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30.9亿元,13个旗县市区均超亿元,5亿元以上的旗县增加到7个;锡林浩特市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达到35.1亿元;西乌珠穆沁旗财政收入29.2亿元,增长79.4%;乌拉盖区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25.4%;正蓝旗财政收入10.6亿元,增长35.9%……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塑造出了锡盟的全新形象。
搭建平台:城乡一体化
加快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根本要求,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实施“围封转移”、“两转双赢”等战略,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取得显着成效。
锡盟的做法繁而不乱,简而不浅,将城镇化、工业化一体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比如,锡林郭勒盟就业局紧紧抓住全盟工业重点项目的落户投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主动深入到用工企业征集就业岗位,同时积极兑现各项扶持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用人单位安置各类人员就业的积极性,从而使全盟就业岗位突破了11万个,为全盟城乡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锡盟相关单位则及时掌握企业用工情况,与企业牵线搭桥,有计划地开展包括运输、矿山机械驾驶等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促进了移民就业。仅2012年,锡盟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就有2.5万人,有效扩大了城镇常住人口,繁荣了城镇经济。
再如,锡林浩特市则坚持“转移、减少、集中、富裕”的原则,成效显着。“转移”即牧区、农牧场人口向城区转移、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牧业向规划区转移;“减少”即减少牧区、农牧场人口和劳动力;“富裕”即最终要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加快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生活质量同步提升,形成了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改善了各苏木、镇、农牧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联动发展,让农牧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成果和实惠。
城乡一体化带来了显着变化。截至目前,锡盟全盟13个旗县市(区)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试点地区,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全盟城乡大病救助“爱心工程”,每年筹集资金3000万元,用于患大病困难群众的救治;城乡低保人员补助标准增长额度和幅度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全盟所有苏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文化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夯实基础:农牧业现代化
畜牧业是锡盟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何使其保持良性发展,锡盟盟委、行署也颇费周章,最终他们认定“以产业化助推农牧业走向现代化”。
锡盟采取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家庭旅游、转移牧民进城等各项措施,做到了减畜不减收。近10年来,全盟共压减牧畜400多万头只,牧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9000余元。
应该说,减畜与增收的组合,是锡林郭勒在保护草原生态方面的有益探索。2011年,锡林郭勒草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全盟2.7亿亩草场、23万牧民列入草原生态补贴范围。机遇面前,锡盟盟委、行署乘势而上,确定每年投入资金2亿元,积极引导牧区人口转移和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并在养老、助学、创业、转移就业等方面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
拿太仆寺旗来说,该旗把发展大户养殖作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增大、压小、优畜”的原则,大力调整畜群、畜种结构,以奶牛、优质肉羊和特色养殖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积极推进以舍室圈养为主的高效畜牧业。
该旗还紧紧围绕“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农畜产品品牌、强化农畜产品营销、促进特色农牧业发展”这个中心,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的路子,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产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牧业现代化。围绕马铃薯、畜产品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恒源、格瑞得、昌原、红井源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引进沙源、拓普瑞和北国商贸等企业,全面推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全旗落实了各项扶持政策,各类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421家,注册总资金3.02亿元,入社农牧户6000户、农牧民2.2万人,覆盖全旗6个苏木和乡镇、140个嘎查村。通过合作组织,把大户、农户、经纪人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农畜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和转化增值能力。
锡盟的农牧业现代化之路,走得艰辛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