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快讯
成都统筹城乡推进灾后科学重建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5108 更新时间:2011-4-26 10:12:59
再次走进成都地震灾区,美丽新家园跃然眼前:一个个配套完善、管理有序的新型农民社区掩映在荷塘边、山林旁;乡村客栈迎来四方宾朋;现代农业基地、工业园区一派红红火火。
成都统筹城乡推进灾后重建,走出了一条“一本三化”的重建之路:以人为本科学重建,市场化破解重建资金难题、民主化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公平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截至目前,成都地震灾区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重建基本完成。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新型城乡形态
2008年5月,成都开始了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按照都江堰市城区、受灾市(县)镇乡、农村、风景旅游区4个部分组织编制重建规划。4000多名设计人员为698个重建新居描绘蓝图,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和共享性相结合的规划设计,成为成都灾后重建的指导原则。
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鹿鸣荷畔”,成为最早的范本: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利用观景荷塘,建起别具一格的乡村酒店;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等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相继建成。
通过科学规划,成都的灾后重建成为促进城乡互动交融、产业互动提升、安居乐业兼顾、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升级”工程。
与住房重建同步,成都加快了受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说:“结合灾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旅游、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是加快灾区经济发展振兴的重要途径。”
2009年7月,成都启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目标是用6年时间彻底改变成都的农村面貌。加上前期启动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改革,成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在灾后重建中全面实施。
重建后的都江堰,旅游业全面恢复。今年1至8月,全市旅游接待达7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和11.6%。
政策创新,市场化破解重建资金难题
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一栋栋漂亮别致的农家小楼点缀在青山绿水间。2年前,茶坪村4组村民王全,在成都灾区中个与社会投资方联建住房。目前,茶坪村153户农户中有109户加入了联建行列。住进新房的村民,纷纷加入乡村旅游连锁客栈,使低水平的传统“农家乐”向乡村酒店转型升级。
成都近20万户城乡灾毁住房永久性重建所需资金超过400亿元。成都市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利用市场机制破解资金难题。联建,就是成都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灾后重建的政策创新之一,自主解决了2/3的重建资金。
成都市率先在灾区实施农村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通过“确权赋能”,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大力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为受灾群众拓宽住房重建融资渠道。住房联建政策,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参与,形成了单户联建、多户联建、整村联建、企业联建等多种方式。全市1.6万户受灾农户参与农房联建,吸引社会资金50多亿元。
都江堰市天马镇,依靠“拆小院、并大院,依托林盘重建”,在原有的川西林盘里建起了31个永久性安置点,不仅没占用耕地,还节约集体建设用地指标1781亩,获得了2.67亿元灾后重建资金。仅天马镇向荣村,通过增减挂钩获得1800万元土地收益,直接用于住房重建。
成都还依托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通过依法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帮助农户将重建房屋抵押,申请贴息贷款,全市2.3万农户获农房城建低息贷款1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