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县域经济快讯 >> 正文
县域经济快讯

“十二五”24项指标如何实现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8934    更新时间:2011-3-14 11:14:22    

  云南省丽江市委书记王君正代表说:“在资源环境的8个指标中,有7个是约束性指标。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被提到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更加强调经济发展质量。这表明,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

  代表委员们指出,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指标内,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细类指标,其中最难完成的是氮氧化物,因为它不仅来自工业企业和燃煤的排放,还来自机动车的排放。该指标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纲要草案将它设定为约束指标,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的核心,让人为之振奋。

  对比“十一五”,“十二五”还对一些指标进行了拆解,增加了相应指标的范围,提高了执行要求。比如,“十一五”所提的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在“十二五”中变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两个指标,并新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约束性指标,对教育的要求更高。同样,“十一五”中的森林覆盖率拆成了“十二五”中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更加突出了森林在保护生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中国科协副主席齐让委员说:“在‘十一五’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没完成的情况下,‘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没有回避问题,继续提出明确要求,说明国家对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坚定。”

  齐让说,在“科技教育”这一大类指标中,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是新增加指标,它既反映科技实力,也反映了一种导向,即科研人员不能眼睛只盯着写论文、发论文,要有更多新型实用专利的发明创造,让我们这个人口大国也成为发明创造的大国。他同时建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在强调发明专利数量的同时,还应该强调质量。因为专利的质量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质量,两者相辅相成。

  从民生指标看深意

  赋予新时期改善民生更加丰富具体的内涵

  “‘十二五’一个重大使命是加大公共投入,完善制度,提升不同群体之间社会保障权益的公平性,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郑功成说,民生改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大成果,也是我们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人民生活指标提出年增幅超过7%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项预期性指标,这意味着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将快于GDP的增长幅度。

  “这表达了国家经济发展成果将更多、更直接惠及全民的导向,意味着将来城乡居民收入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会在很大程度上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慢于GDP增长的格局,这也是我们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要追求的目标。”郑功成说。

  “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规划草案将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住房列为约束性指标。住房保障事关百姓冷暖,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基本保障项目,因而意义重大。”郑功成认为,3600万套的约束性指标如能按期完成,一定会极大程度地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让更多的百姓住有所居,也将有利于促使人们的住房消费回归理性。而理性的住房消费,必然带来房地产价格的理性回归、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全国总人口的约束性指标,与计划生育政策相联系。从指标看,人口只有4900万的增长空间。应该说,这个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反映的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人口总量的控制,是人口政策的一个取向。我的理解是,人口要保持均衡增长。”郑功成说。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被列为约束性指标,表明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将持续加大,社会保障的基础将进一步夯实。“这是对纲要提出的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的具体体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代表说,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百姓才能后顾无忧,收入才有可能更多地转变为消费,从而拉动内需,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国内消费来拉动,进而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