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县域经济快讯 >> 正文
县域经济快讯

汪玉凯:应对危机“强”与“弱” 中国未来在县域经济

文章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点击数:2117    更新时间:2010-11-12 9:30:14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体制保障——关于后危机时代中国行政改革趋势分析》的主题发言 人民网记者 陈叶军 摄

 

人民网北京1110日电 (记者陈叶军)金融危机下的政府管理国际研讨会于118-9日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体制保障——关于后危机时代中国行政改革趋势分析》的主题发言。汪玉凯表示,中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背后呈现三弱三强特征,暴露出了中国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问题,政府需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提升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

汪玉凯说,中国成功应对了危机,率先带动了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问题,但是中国的外部需求大幅度下降,冲击到中国的实体经济,而中国实体经济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暴露了出来。中国在成功应对危机的后面,至少在表现出三强三弱的特征。

、保增长的动力强劲,措施得力;调结构步履艰难,阻力重重。

第二、投资对中国经济拉动的强劲作用明显,内需消费仍然比较疲软。中国去年最开始增加是8.7%,后来是9.1%,投资拉动了8个百分点,消费对中国经济的贡献4.6个百分点,去年我们出口是倒退的,负3.9个百分点。如果用消费4.6百分点减去出口负3.9个百分点,这两个几乎抵平就是0.7个百分点,投资拉动8个百分点。

第三、国有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表现抢眼,但民营经济作用相对比较弱,特别是中小企业依然困难。

汪玉凯指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表现出的这三强三弱特征,折射出中国发展方式的四个问题难以为继: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的低成本出口战略难以为继;二是低端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难以为继;三是资源和环境的刚性约束,使中国传统技术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四是中国的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以及严重的社会分配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难以为继。实际上中国的发展是以牺牲资源、环境和数亿计廉价劳动力的保障为沉重代价的。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以金融危机爆发为标志,基本上走到了尽头。中国必须要痛定思定,下决心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

汪玉凯表示,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确立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启动内需战略和富民战略,这些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实现。从公共治理、政府管理的视觉来看,未来中国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需要高度关注四个问题:

、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国现在处于国有化的中期,城市化去年46.6%,比国有化晚了15—20年,中国国有化远远落后工业化,未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方向在于县域、乡镇。

此外,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在县域经济。如果说2000多个县、县级市以及3万多个乡镇,如果能够快速发展的话,这是中国启动内需最主要的战略,我们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欠帐,只要通过大量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这是很有可能解决的。

第二、要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未来中国经济第二增长期就是依托大城市形成经济圈。比如说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环渤海湾,这些经济带都是依托大城市再加上中国几十个省会城市,这是中国另一个经济增长期。这样将重点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大量新型的战略产业,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长期形成的处于世界低端产业的主导结构,对中国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具有战略意义。

第三、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施富民战略。收入分配不合理,是我们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最基本最核心的原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收入分配改革既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又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第四、要加快行政改革的步伐,提高政策的公平和正义,重新获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有很多客观因素和政府自身管理有很大关系,比如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都是和政府自身行为有关,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影响。政府有责任首先改革好自己本身,要通过自身加强改革力度,要提升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