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新年开展“低碳农业”与旅游良性互动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10-1-5 9:27:45
新年伊始,海岛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高学德与同济大学的农业专家们就在崇明现代农业园区的200亩土地上忙开了。在这里,他们将建起上海乃至全国个“低碳农业园”。高学德告诉记者,期低碳农业试验区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3年后将形成3000亩的规模,与低碳旅游形成良性互动。
最近召开的“低碳经济与上海发展论坛”上传出信息,上海已确定将崇明岛作为低碳示范区,其中发展低碳农业是一个重要方向。同济大学的农业专家告诉记者,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往往以高产增收为目的,忽视了对土壤的保护,造成土壤退化和土壤储碳能力的下降,是一种“高碳农业”。目前,全球农业系统对大气温室气体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0%左右。发展低碳农业,就是要改变现状,通过科学的农业措施提高农田土壤的碳储量,使之由释放温室气体的“碳源”转变为储存温室气体的“碳汇”。专家算了一笔账:在低碳农业模式下,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百分之一的石油能源,不使用化肥可降低30%的农业排放,再加上秸秆、牲畜粪肥的处理回收,累计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正在建设中的崇明低碳农业示范区将采用“种养大循环”的模式,达到“低碳”的目的。据农业专家介绍,他们在示范区内将采用一种全新的厌氧发酵技术和分离回收技术,将养殖业排放的动物粪便、废水和种植业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转化为沼渣、沼液和甲烷。沼渣、沼液在经过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还田。专家透露,他们正在尝试通过离子交换技术将厌氧发酵后收集的甲烷气体进行再分解,形成可燃有机碳和氢气。目前这一技术在实验室中已经获得成功,一旦得到产业化应用,对发展低碳交通将有重要作用。
示范区内还将尝试温室大棚内农作物的“光合固碳”新技术。农业专家介绍,农作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是封闭的温室大棚内常常出现二氧化碳缺乏现象,尤其是中午时分,光照最强烈的时候,温室大棚内的农作物却因二氧化碳不足而出现“光合午休”。专家们计划在低碳示范区的温室大棚进行高浓度二氧化碳导入试验,充分利用农作物“放空”的光合作用能力进行固碳,同时也能起到加速农作物生长的效果。
记者获悉,崇明低碳农业园的规划已经出台,今年年底前一期200亩低碳农业示范区建成,同时启动二期1000亩建设,明年年底再启动第三期1800亩。根据规划,在期200亩低碳农业示范区建成后,低碳农业旅游区也将开园迎客,届时游客将可以体验低碳农业,购买低碳农产品,品尝低碳农家菜,而游客在园区内的所有游览活动也将完全遵循“低碳”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