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启动POPs污染场地项目消减杀虫剂污染隐患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更新时间:2009-12-15 10:41:43
从12月7-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污染场地政策框架和修复技术研究项目技术研讨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已启动了杀虫剂场地清理和无害化管理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并将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为今后管理和控制杀虫剂POPs污染场地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至今已半年多,如何对那些废弃的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和适度清理,控制和消除其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一直是环保部门面临的难题。据了解,场地污染是POPs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国外曾出现过被污染场地改建成居民区,导致当地居民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为此,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与世界银行联合开发污染场地项目,将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和技术开展污染场地管理。
该项目将评估我国POPs污染场地管理政策,提出政策框架建议;进一步总结POPs杀虫剂场地污染特征,提出调查和评估方案及场地清理和无害化管理技术导则。该项目成果将为我国 “十二五”期间开展POPs污染场地相关履约工作、逐步消除POPs污染场地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环保部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办副主任余立风介绍,据对全国已识别的60多家杀虫剂生产废弃场地的调查发现,POPs污染场地存在重大环境隐患。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生产企业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艺落后、缺乏污染治理措施,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些企业停产或转产后,大多数企业没有进行生产设备和场地的清理,个别生产企业清理出来的有毒有害废物只是简单堆放在厂区内外,造成周边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
据介绍,2007年4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实施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将建立POPs污染场地清单,并采取措施逐步消除POPs污染场地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风险。今年5月17日,我国全面禁止杀虫剂POPs的生产和使用后,这些生产和使用企业转产或搬迁,很多场地可能重新规划为商业和居住用途。因此,适时启动场地风险评估和适度清理,成为我国污染场地治理的当务之急。
链 接
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大量遗留、遗弃的旧生产场地。这些地块正被开发作为他用,但相当一部分旧工厂场地因为存在或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再开发利用。据查,北京一处曾受到过农药生产污染的场址,POPs污染物超过干预值高达数百倍。污染场地亟待开展风险评估与修复治理。
以化工等企业遗留的污染场地为例: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打响小化工生产企业整治战役,提前一年实现小化工3年整治目标,截至2008年年底,该省实际关闭小化工企业4326家,超过目标52.2%;近年来,北京市四环路内200多家化工企业搬迁,置换800万平方米工业用地再开发;上海市老工业区的数十家化工企业实施搬迁;沈阳市今年所有严重污染企业将搬迁出城区;广州市已有147家大型工业企业关闭、停产和搬迁;重庆市2010年主城区的112家污染企业将实施环保搬迁;浙江省已有100家大型企业异地重建或关闭。
目前,我国治理污染场地的技术手段有对固体废物高温焚烧、水泥窑处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