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县成功破解陕北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难题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更新时间:2009-9-30 9:33:52
夏天的无定河畔,一派忙碌景象。一位农机手驾着乘座式高速插秧机在田间来回奔跑,身后留下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秧苗。一个人需要几天才能插完的一亩稻田不到10分钟便插个精光。
这是记者不久前跟随榆林市水稻机械化生产现场会在横山县响水镇驮燕沟村看到的动人一幕。插秧现场,每位参观者都被现代化插秧机出色的表现惊呆了。农机手驾着乘座式高速插秧机在田间沿着直线来回奔跑,机械手每分钟插下600次,一亩地不到10分钟便插完了,最多每天可以插100亩;用手扶式插秧机每天也可以插15亩到20亩。据记者观察,插下的秧苗无论是株距还是行距都很均等,每穴4株至6株,空穴率不超过3%,基本做到了无深秧、无漂秧。制约陕北水稻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终于被破解,赢得了省市专家的好评。目前,全县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900亩,每亩节约生产成本110元,每亩年增产水稻25公斤以上。
横山是陕北水稻优生区,生产的大米粒实饱满,色泽油润,清香溢碗,年播种面积6万亩以上,分布在无定河、芦河流域下湿盐碱地。县委县政府瞄准这一优势,提出打造陕北水稻生产基地的构想,着力培植壮大水稻产业。但一个瓶颈性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水稻生产始终是农村最繁重的体力劳动,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渴望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迫切用机械化替代繁重的体力劳动。
横山农业部门盯住了热衷于种植技术革新的年青人乔俊宏,在响水镇驼燕沟村广袤的荒滩上开辟水稻机械化生产试验区,先后引进水稻机械化工厂育秧设备、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6台。机械化生产,必须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走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的路子。在推广效应的带动下,2006年横山县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在试验区诞生,注册资本200万元,法人代表为乔俊宏,入社成员82户,统一旋耕、统一耙地、统一育苗、统一插秧、统一收获,保证增产增收。其中他个人出资4万多元租下荒滩地500亩,开发出稻田300亩。
目前,合作社已成功探索出一套完整的适合陕北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技术:机械耕整过的稻田,覆盖平,无残茬,土壤松软无僵垡,地面高差不超过3cm;用机动远程喷雾机防治病虫害,一般田块,操作者只需站在纵横埂上,交错喷雾,无需下到稻田中间;收获时,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机械。当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含水量在18%至19%的稻谷时,留茬高度一般在10cm以下。全社用于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各类机械达到20台。 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好处在驮燕沟村有口皆碑。稻农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机插秧作业效率是人工插秧的30倍?50倍,联合收割机作业比人工提高效率50倍以上,去年合作社种植水稻600亩,节约生产成本12万元,增加产量15吨。
据记者了解,目前横山县水稻播种面积每年保持在6万亩左右,这一技术的成功推广应用,将促使横山稻田由散户向大户流转,成片开发,集中经营,可省工36万个劳动日,节约生产成本600多万元,增加水稻产量1500吨,转移劳动力数十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