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让科技成为粮食高产的“千斤顶”
文章来源:湖北农村科技网 更新时间:2009-9-24 10:09:57
尽管今年遭受特大旱灾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全市小麦生产仍在连续5年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再获丰收,平均亩产历史性地突破千斤大关,达到501.4公斤,比上年增加33.3公斤!这是农业大市山东德州今夏交出的出色成绩单!
夏粮颗粒归仓,秋粮生产正稳步进行。7月初,记者赴德州农村调研采访时深刻感到,大旱之年,粮食产量如此之高实属不易,但这绝非偶然现象。德州的经验证明,只有推进构建专家、技术员、农民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技术到位粮食高产才能有长久保障。
农业科技普及并向纵深推广,使粮食高产从过去的“奇迹”逐渐向常态转变,科技已成为粮食高产的“千斤顶”。
良种:粮食高产的步
7月的德州农村,麦田已被一片片长势均匀的绿色玉米苗所覆盖,底下一茬茬麦秸秆开始腐败,这是作秋粮有机肥的好料。
记者采访的临邑县是德州粮食生产大县,今夏刚刚创造小麦平均单产514.49公斤、单产716.61公斤的历史新高。德州市农业局局长邵国君介绍说,小麦产量能够破记录,除了集成应用一系列技术外,两大主推优良品种“济麦22”和“良星99”功不可没,它们占据全市小麦总面积的80%左右。“重视品种改良,是德州夏粮高产的大法宝。而秋粮同样如此。”他说。
玉米新品种8号、10号、12号……在德州市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新品种对比试验田里,各种标注着不同编号的玉米苗长势喜人,行距相比试验站周围农户地块显得稍密。
“别看地块不大,有21个不同玉米品种在进行新品种展示对比实验哩!”德州市农业局种子管理处处长柳风琛说,“这21个品种都是各个种子公司提供的良种,我们要通过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适当晚收等一系列配套技术,最终根据产量‘优中选优’,选出最适合在德州种植的品种,向农民推荐,从而保证农民种植的全是良种。”
在试验站新品种展示区,陵县深头镇张家村村支书张金星指着面前的玉米地兴奋地说:“这是超试1号玉米新品,平均亩产可以达到1050公斤。如果技术做到位,产量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这些今后都会推荐给农民。”
邵国君介绍说,几年来,德州市充分发挥新品种试验站的资源,实验展示新品种300多个,筛选推广新品种55个,平均每个乡镇都有两三个,“有如此雄厚的良种基础,粮食不高产都不行”。
在临邑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记者看到,良种不仅已成为项目区粮食高产的首要因素,更重要的是还示范带动周围农户全都用上了高产良种。由于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全市良种推广应用率直线上升至98%,高产创建项目核心示范区良种应用率达到100%,带来的是十亩、百亩、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95.17公斤、664.98公斤、624.52公斤。
良法:粮食高产的硬保障
粮食高产除了具备良种外,德州各级农业干部和农技人员提到最多的就是技术。在临邑县德平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记者看到,地里的玉米苗播种密度很大,但长势均匀,一打听居然比一般地块亩株数多出2000多株。
“密度这么大,能高产吗?”记者充满了疑惑。
“这正是高产的秘密。这玉米苗采用双株、三角形播种,目的就是增加它的光能利用率。这种技术今年还是首次采用,全部靠人工点播。如果能实现高产,今后将研制播种机器,全面推广。”德平镇农技人员进一步解释说,“我们还聘请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为生产技术指导专家,大力推广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力争今年玉米单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全镇秋粮单产突破600公斤以上。”
更可贵的是,德州市粮食高产技术几乎年年都推陈出新,使之更符合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更容易被农民所掌握。
在临邑县翟家乡,3年内就有多个主推技术应用于粮食生产。翟家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齐宝平说:“技术太多,农民容易搞混淆。因此,每年主推什么技术、哪个地块采用那种技术、去年的技术今年是继承还是淘汰,都由实际产量来说话。”他告诉记者,比如宽幅精量播种栽培技术的优势是扩大行距和播幅、降低播量、提高产量,而这和“一增四改”技术中的增加种植密度相矛盾,“这就要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地块条件、品种等因素,最终由专家确定采用哪种技术和负责指导实施”。
由于各种技术的集成使用,德州市80%以上的粮田成为了高产稳产田,这也成为今夏小麦亩单产突破千斤关口的坚实保障。
机制:粮食高产的原动力
良种加良法,使德州粮食产量在实现“六连增”的同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得到提升。然而,想获得粮食持续稳定增产、高产,仅靠这两方面还远远不够。对土壤条件称不上很好的德州而言,如果不能形成一个促进粮食增产的长效机制,包括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粮食生产将不得不面对原动力缺乏的困境。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于振文表示赞同。
而在所有需要建立和形成的机制中,农民技术培训机制、专业合作组织服务机制、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成为重中之重。
齐宝平告诉记者:“农村青壮劳力缺乏,有点文化的不愿种田,都愿往城里跑。因此,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技能培训尤为迫切。”基于此,德州市几年前就开始实施“百乡千村农民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并结合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实现市级培训到县、重点乡镇,县级培训到乡镇、重点村,乡镇培训到村、重点农户,形成各级培训的有效网络。为增加农民的“实战”技能,山东农大的专家们还包片对农户进行“手把手”式教学,力争把高产创建示范区对周围农民的技术辐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德平镇首家合作社,去年成立之初,不少农户还在观望,如今已发展社员300多户,配备20多台各种联合收割机、10多部农作物大型喷药机和160部机动喷雾器。“一家一户技术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理事长魏德东说,“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农技推广、良种繁育、机械化作业、农业信息等各方面服务,不仅能为社员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为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在农技站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齐宝平,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健全和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尤其是基层,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粮食高产十分重要。”他说,“经常给农民上课、发明白纸、手把手传授、搞示范田,这些看似普通、平凡的工作对农民十分管用,这也是我们乡村农技人员的主要工作。”临邑县副县长王学祥坦言:“中央应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功能,切实解决县以下缺人服务的问题,这比其他工作作用更大、需求更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