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
密码
首页
数据中心
高层论坛
千县博览园
中小企业视窗
科技富民强县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09-5-31 9:42:03

 

渝府发〔2006〕83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人民政府
  二ΟΟ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按照《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现状
  (一)“十五”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科技发展明显加快。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从2000年的第20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0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列全国第4位。科技创新效率位居全国前列,每百万元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产出的专利和论文数位居全国。专利申请连续5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市申请专利6260件,授权3591件。
  取得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家蚕基因组研究成功绘制出基因框架图谱,这是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之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科学刊物《Science》上发表。成功研制出我国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超声聚焦刀,并出口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镁合金研发与应用水平居国内领先,镁合金汽车单车用量和组装摩托车数量两项指标居全国。部分基础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预防煤矿瓦斯动力灾害、家蚕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等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进入国家“973”计划。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方面,培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特用玉米良种创新进入全国领先水平,主要农作物、畜禽、蔬菜、果树的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95%、80%、85%和40%。工业方面,攻克了汽车摩托车、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推广了CAD、CIMS、ERP、PDM等一批共性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6%。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重大疾病及传染病的诊治与预防控制,新药创制,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7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400余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7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7%。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发展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区。
  科技发展基础得到加强。全市拥有各类科技人才70余万人,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万余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近5万人,两院院士10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87名。有市属以上独立科研机构73个,各类重点实验室8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企业(行业)技术中心94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0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800余家。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全部实现企业化转制,科技资源得到初步整合,面向市场的能力得到加强;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以重庆高交会、技术市场等为平台的技术成果交易日趋活跃;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科技发展的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批重要政策文件,初步建立了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框架体系。
  (二)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科技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制约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适应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创新意识不强。如:2004年全市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92%,远低于全国1.23%的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有0.59%;两院院士数量不到四川省的1/5,不到陕西省的1/4;国家级科研机构数量少,没有中科院系统的科研机构,市级科研机构研究开发能力弱。
  (三)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加快建设,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来突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重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市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突出应用,支撑发展。夯实基础,就是加强以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为重点的科技能力建设,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创新,就是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把原始性创新作为提升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突出应用,就是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加大先进实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发展,就是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强化自主创新。在注重优势特色领域原始创新的同时,更加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2.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策引导,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突出产业需求。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4.实施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抓好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技项目和工程,提升我市科技工作在国家的形象和地位。
  (二)发展目标
  按照《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总目标的要求,“十一五”时期科技发展重点是“打基础、增能力、强支撑”。目标是: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7%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保持在全国前10位,专利授权量进入全国前12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到2010年,力争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突破:
  --产业技术水平明显进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部分产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较为完备的从良种创新到成果推广应用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大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适应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的平台支撑体系,完成重庆市应用技术研究院、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重庆市科技检测中心等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节能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教育、金融、旅游、商贸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环境保护、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与诊治、新药创制、公共安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创新研究团队。通过重大项目和创新人才工程的实施,培养和凝聚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团队,两院院士和进入国家一、二层次创新人才库的专家数量取得新突破。
  三、战略部署与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突出应用,支撑发展”的基本思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从“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增强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效率”三个层面进行部署。一是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改善科研开发基础条件和成果转化环境,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二是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三是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引导,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绩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
  (一)加快三大科技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科技平台是进行科技创新的物质和信息保障,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坚持“共建、共享、开放、高效”的原则,发挥政府在公共科技平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科技平台体系。完善科技平台管理运行和绩效考核机制,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
  1.研究开发平台
  围绕提升相关领域学科建设水平,增强为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提供工程化、配套化技术服务的能力。重点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学科和技术领域,建设和提升一批重点实验室;将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超声医学工程、蚕桑学等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电子信息、能源资源、交通与城建等领域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轻合金(镁合金)、公路工程、生物制药等具有特色优势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的发展。到2010年,初步建成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的研究开发体系。
  2.资源共享平台
  以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为目标,重点加快“一网九库”建设,即重庆科技信息网,科学仪器设备数据库、科技文献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等数据库建设。加快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科技检测中心、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中心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到2010年,建成一批能存储百万条以上数据记录的大型科学数据库,力争成为国家基础科学数据库的重要节点。
  3.成果转化平台
  拓展重庆高交会的服务功能,发展与之相关的网上交易、常设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以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建设全市综合性科技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各类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特别是利用社会资金兴办风险投资机构;加快大学科技园、各类专业孵化器建设;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鉴定和认证、人才、专利代理等服务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结合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加快科技评估机构建设。
  (二)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增强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在《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38个优先主题的基础上,根据“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优先发展技术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优先支持领域
  (1)种植业
  重点支持水稻、玉米、油菜、柑桔、蔬菜、甘薯等新品种选育和新材料创制,主要作物分子标记及辅助育种,良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大宗农作物新品种配套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作物重大疫病预警系统研究,生物农药研制,农产品生产环境评价及调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快速检测等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开展柑桔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2)养殖业
  重点支持瘦肉型良种猪、肉用山羊新品种和地方保护品种选育,主要畜禽良种标准化养殖,新型安全高效兽药与饲料添加剂开发,新型蛋白饲料和秸秆饲料的生产及高效利用,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高产利用,重大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治,畜禽规模养殖粪污治理,长江重要鱼类资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重点开展家蚕功能基因组、猪重要功能基因及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3)农产品深加工
  重点支持肉类食品保鲜与深加工,柑橘深加工,优质特色调味料加工,茶叶、竹笋、榨菜、薯类等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乳制品加工,大宗特色果蔬保鲜等技术的研究开发。
  (4)汽车摩托车
  重点支持汽车摩托车动力总成及自动变速器,汽车底盘控制技术,车身轻量化技术,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开发、制造及检测,智能机械自动变速技术,大排量摩托车,天然气汽车整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及站用设备,柴油、氢燃料发动机,小排量、高性能、低油耗汽车发动机,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设计与动力系统开发集成及控制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汽车摩托车安全、环保、节能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5)成套装备
  重点支持重大装备的关键基础件、通用部件的设计制造及批量生产技术,设备功能安全技术,装备绿色再制造技术,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高档数控机床,大型发输变电成套装备,重大工程用智能化测控仪表,基于工业以太网的仪器仪表,大型无损检测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装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成套装备设计与产业化的研究开发。
  (6)新材料
  重点支持高性能镁合金,先进铝合金,车用高性能钢材,半导体照明材料,新型生物降解聚合物,车用轻质材料,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新型环境防护材料,粉末冶金技术及新材料,新型润滑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及元器件,新型建筑材料制备和加工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镁合金等材料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7)电子信息
  重点支持汽车传感器及汽车电子产品,嵌入式软件,光电子元器件及微机电系统(MEMS),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数字传媒与娱乐,TD-SCDMA新型移动通信与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高效密码的分析与设计和信息隐藏,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电子政务与综合服务系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农业信息化应用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网络安全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8)医药卫生
  重点支持生物及多肽药物,新化合物及合成新药,新型给药技术,中西医结合医疗技术,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深加工,中药新药研制与质量控制,新型医疗器械,新型医用材料,临床新技术、新方法,典型疾病快速诊断,地方病、重大传染病防控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医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9)环境保护
  重点支持水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小流域污染综合防治,持久性有毒有机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防治,面源污染控制,畜禽污染综合防治,燃煤污染综合控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环境污染物分析监测,环境噪音控制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形成过程与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10)资源能源
  重点支持工业高效节能,天然气精深加工,煤层气开发与综合利用,天然气和水、煤浆重整技术,煤炭洁净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铝、锰、钡、锶等优势矿产资源环保开发和综合利用,重要资源能源替代技术,水循环利用和节水型生产工艺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电网安全、煤矿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11)交通与城建
  重点支持智能交通系统,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与养护,桥梁和隧道安全监控与处治,港口码头修筑、航道整治,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及城市地下管网安全保障,建筑节能,绿色建材,城市数字化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12)公共安全
  重点支持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指挥平台,矿山安全生产及灾害预警与防控,火灾的防控与救援,有毒有害物质泄露等工业事故的防控与救援,山地区域与城镇山洪灾害的防治,库区城市搬迁诱发地质灾害的防御与治理,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发生规律及预报,食品安全的监测检验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
  2.重大专项
  (1)水稻玉米良种创新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水稻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克隆等分子育种技术,创制优质、多抗、配合力强、繁殖制种产量高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利用优质、高产、抗病的优异新材料结合双列杂交技术等进行广泛配组,筛选适合重庆市特殊生态环境的优质高产抗病新组合;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与鉴定,基础群体的重组与改良,选育和改良玉米自交系,进行玉米杂交新组合组配与优势组合筛选。
  到2010年,选育优质、恢复力强、配合力好的水稻恢复系3-5个,育性稳定、优质、抗性强、高异交率、高配合力不育系2-3个,优质专用水稻新品种(组合)5-8个,杂交水稻累计推广1000万亩,其中新审品种推广200万亩。选育玉米新自交系2-3个,杂交玉米种5-7个,杂交玉米累计推广700万亩,其中新审品种200万亩。
  (2)畜牧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优良地方畜禽特色资源收集、整理与利用;应用基因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新型育种模式的生猪新品系和配套系;筛选优质抗逆和功能食品型肉牛杂交组合;高产奶牛核心群繁育体系建设;优良地方山羊品种选育;南方优质高产青贮饲草品种筛选;新型安全、优质、高效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研发;主要家畜健康养殖关键控制技术与集成示范;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
  到2010年,选育猪专门化配套系和山羊优良地方品种各1-2个,建成单产7000千克以上的奶牛核心群2-3个,筛选优质肉牛杂交新组合2-3个,研发新型饲料和添加剂3-5种,建立生猪、肉牛、奶牛和山羊健康养殖示范区各5-10个,建立我市稳定的饲草料平衡技术体系和奶牛DHI管理体系。
  (3)柑桔新品种选育与深加工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柑桔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分子育种技术,柑桔的营养诊断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柑桔主栽品种营养峰却指标的判定,全元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水分、生理和节水灌溉技术,柑桔危险性病虫害预警监测和防治技术,柑桔商品处理、加工和皮渣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到2010年,培育柑桔新品种3-5个,实现早、中、晚熟、鲜食加工品种的全面配套;构建柑桔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体系,大幅度提高柑桔品质、单产及优质果率,实现我市柑桔无检疫病害的目标。
  (4)高效生态蚕业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收集、整理和完善蚕、桑种质资源库;蚕桑突变基因的遗传及应用,优质、高产、抗性强的蚕、桑新品种及特殊用途蚕品种培育,特别是雄蚕品种、有色茧品种和人工多倍体新桑品种的选育,家蚕生物反应器研究;家蚕重要灾害病虫防治,高效生态蚕业生产基地技术标准,蚕桑副产物开发利用。
  到2010年,培养优质、高产、抗性强的蚕、桑新品种及特殊用途蚕品种3-5对,开拓蚕、桑及其副产物的新用途,建设5000亩以上的高效生态蚕业生产示范基地2-3个。
  (5)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高性能、低噪声、低排放发动机技术,新型自动变速器、新型曲轴扭转减振器、低噪声驱动桥等汽车动力传动关键技术,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器、四轮转向系统、车载导航系统和新型车用仪表系统等汽车摩托车电子产品技术,汽车结构优化与轻量化设计技术,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参数智能化分析和在线检测技术,汽车总线、新型底盘单元控制和综合控制技术。
  到2010年,掌握适应整车安全、节能、环保趋势的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技术研发体系,提升零部件与整车的同步开发能力,增强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
  (6)节能环保汽车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混合动力汽车整车工程化集成设计、试制、试验、定型及产业化技术,混合动力平台技术规范、工程化集成设计及发动机匹配优化技术,欧III排放CNG公路客车、CNG轿车、LPG轿车、中重型CNG和LNG商用车技术,欧Ⅳ排放重型柴油引燃发动机、米勒循环欧III重型电控天然气发动机、欧III排放中、重型商用车CNG发动机技术,新型燃料汽车高精度喷嘴、发动机ECU、电子节气门及其控制系统技术,天然气汽车站用成套设备技术,CNG汽车及加气站安全技术,新型燃料汽车技术标准及公共测试平台。
  到2010年,形成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实现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建成国内主要的电动汽车研发及制造基地;建成新型燃气汽车公共测试平台及应用体系,做大做强我市天然气汽车产业。
  (7)特种船舶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高附加值中小型特种船舶及不锈钢化学品船、沿海客滚船、特种工程船、内河游船、高速客船等船舶的开发与优化设计;船舶数字化设计技术,船舶制造工艺及检测技术,特种船舶材料的防腐、加工、成型工艺;造船企业生产模式转换及信息化应用;中小船舶重油机与中速大功率柴油机关键技术;船舶动力系统关键配套产品设计和检测技术;传动系统、定位系统典型部件的参数设计与检测等关键技术;船载通讯导航设备及船用仪表。
  到2010年,掌握中小型特种船舶和配套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检测等关键技术;搭建船舶数字化设计及检测平台;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不锈钢化学品船等中小型特种船舶和重油机等配套产品;基本实现重点船厂造船生产模式的转换;形成万吨级以下船舶10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能力,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中小型特种船舶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船舶配套产业生产基地。
  (8)风力发电装备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大型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总体设计与性能分析;大型变速风力发电机运行原理、电磁设计、励磁控制、故障诊断与监控技术;大型风力机传动及控制技术;大型风电机组发电设备、传动系统、风力机叶片等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大型风电场运行与控制技术;风力发电运营管理。
  到2010年,建成风力机及风力发电机总体设计开发平台、风电开发工程技术中心;掌握大型风力机总体设计及性能分析、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设计与控制、风力机传动、关键设备制造等核心技术;具备大型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及其配套产品的批量生产能力,形成1-2家大型风电成套装备制造企业和3-5家配套产品专业化制造企业;建成国内风力发电设备研发与生产的重要基地。
  (9)轻轨交通设备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单轨交通系统设计及工艺,车辆集成及评价,NVH、电磁兼容测试评价技术;整车集成开发及制造技术;驱动电机与控制系统,车载信号系统,运行管理等整车驱动及控制技术;车辆转向架系统关键技术;PC轨道梁及道岔的架设与安装工程技术;单轨列车专用供电系统等站场装备;专用维护保养设备。
  到2010年,建成单轨列车工程技术研发平台,掌握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系统、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具备整车开发能力,主要关键零部件实现属地化生产,初步形成我市单轨列车产业链,我市轨道交通设备综合国产化率达到70%,成为国内单轨交通设备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
  (10)智能化仪器仪表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智能化仪器仪表传感器技术,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技术,仪器仪表测试技术;高性能新型传感器加工和高精度制造、基于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智能仪器仪表、基于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的仪器仪表、面向智能化仪器仪表的嵌入式软件及开发平台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到2010年,掌握仪器仪表的智能化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网络通信与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建立智能化仪器仪表传感器仿真平台、基于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技术开发平台及智能化仪器仪表测试平台;形成完整的智能化仪器仪表设计、制造和测试技术体系,智能仪器仪表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大型工程中的配套能力达到80%以上,成为国际重要的智能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基地。
  (11)高性能轻合金材料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高性能轻合金成分设计及组织控制技术,金属板材织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技术,高性能铝合金的熔炼、铸锭成型及检测技术,高性能铝合金板带热连轧及冷轧技术,大规格厚板的均匀化热处理、稳定工业化轧制、预拉伸及水浸探伤技术,大规格复杂截面铝合金的铸锭熔铸、挤压、在线淬火、热处理及精整矫直工艺,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变形镁合金材料及产品生产工艺,高性能宽尺寸镁合金板材生产工艺,轻合金在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上的应用。
  到2010年,建成轻合金成分、工艺、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基本数据库及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平台。掌握板带热连轧及冷轧技术、大规格铸锭及复杂截面型材加工技术,形成20万吨以上的铝合金薄板及铝箔产品、2万吨以上的预拉伸板的生产能力。掌握高强、耐热、耐蚀镁合金及变形镁合金关键制造技术,建成年产2000吨原镁、200吨的优质镁合金半连续铸坯、1200吨镁合金型材、10吨板材和20万件冲压产品的生产线。掌握铝、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关键技术,形成年产1万吨6A11合金深冲板材及100万只镁合金轮毂的能力。
  (12)信息制造业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SCDMA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动态调制、SWP空中接口协议、联合检测、多载波传输技术及相关产品;TD-SCDMA 3G手机的核心芯片、物理层软件、协议栈软件、硬件平台及终端产品;MEMS微机电系统的加工和封装技术,面向汽车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微型加速度传感器、微机械振动陀螺等特种MEMS器件与模块,MEMS微电源;模拟集成电路的高可靠核心IP技术、高性能混合信号集成电路、高可靠集成电路建库与MPW技术、射频集成电路。
  到2010年,在模拟集成电路方面,掌握高可靠核心IP技术、高可靠集成电路建库与MPW技术,搭建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工艺、测试研发平台,开发出高性能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射频集成电路等产品;在通信技术方面,掌握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和射频芯片设计、多载波传输等关键技术,搭建3G移动通信、SCDMA宽带接入系统等技术研发平台,开发出“通芯二号”TD-SCDMA/GSM双模手机芯片、McWiLL无线接入系统等通信产品;在MEMS技术方面,掌握MEMS设计、制造、测试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搭建MEMS设计、测试和工艺实验平台,开发出高性能医用与生化MEMS器件及微系统等产品。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使重庆成为国内重要的微电子、光电子、通信产品和信息家电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13)制造业信息化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基于CAD、CAM、CAE、CAPP、PDM、PLM的设计数字化技术,基于知识、面向设计过程的智能设计、优化设计、虚拟设计与仿真、协同设计技术;基于ERP、SCM、DSS、KBE的管理数字化技术;基于装备能力提升、面向敏捷制造、绿色制造的MES制造执行系统技术;企业供应链资源管理和流程优化的CRM/SCM技术;多系统协同与集成技术;基于ASP模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数字化企业应用工程;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到2010年,形成1-2家示范大型企业集团,实现面向全球的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综合集成与业务协同,引领行业信息化发展;在20-30家重点示范企业中实施以三维模型和电子图纸贯穿产品开发全过程、以“甩图纸”为理念的CAD/CAP/CAM/PDM集成应用为主体的应用示范;在20-30家重点示范企业实施以“甩账表”为理念的ERP/SCM/CRM集成应用为主体的应用示范;在此基础上辐射带动100家企业开展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应用。建成2-3个面向区域、行业和中小企业集群的规模化的专业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形成2-3个以上在国内有影响的系统集成商和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
  (14)半导体照明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新型高效、大功率半导体发光材料,芯片设计检测及制造技术,高效长寿命荧光材料、散热及抗紫外封装材料,倒装焊封装、点阵封装、多芯片集成封装技术及工艺,用于汽车摩托车、城市景观及建筑照明、交通信号、大屏幕显示、民用照明的新型LED灯具总成关键技术及产品,LED标准及检测技术。
  到2010年,培育一批半导体照明器件的研发、生产和应用骨干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西部重要的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工程示范基地。
  (15)新药创制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诺帝(I类)、CPY-0306(3.1类)、纳米炭-化疗药物复合物(I类)等抗癌新药的药学、药理、药效、药代和毒理等临床前研究及其制备关键技术,G霉素生产工艺;病毒性肝炎治疗、抗HIV感染、抗肿瘤特异性多肽疫苗及人体基因编码肽抗生素hPAB。中药种质资源与规范化种植技术;黄连、青蒿、冬虫夏草等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繁育技术;中药饮片生产技术与质量控制;名特优中药复方制剂的二次开发。
  到2010年,建立国内领先的手性药物和多肽药物合成技术体系、技术平台与研发基地,建立和完善中药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攻克一批化学类抗癌新药制备和多肽药物设计与筛选的关键技术,完成7-10种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完成5个创新中药、10-20个已有成药的二次开发,建立21个中药材基地和10个GAP基地。
  (16)新型医疗器械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超声治疗关键技术及辅助装置、新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专用及小型化超声肿瘤治疗系统,以及非肿瘤性疾病超声治疗装置;多道刺激人工耳蜗、智能胶囊内镜自诊断系统、数字化手术动力系统、多功能血液净化系统、陡脉冲治疗肿瘤系统、医学检验专用仪器(设备);组织工程化皮肤、骨,血管支架、药物释放系统等系列组织工程产品,新型人血代用品、丙三醇羊膜制品、新型骨内固定系统;远程医疗技术及其服务系统;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新技术和新产品,高效无创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和医疗器械。
  到2010年,在聚焦超声治疗、现代数字医疗以及组织修复材料等方面形成一批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产品和知名品牌。
  (17)地方病预防与控制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地氟病流行特征与流行因素,地氟病和碘缺乏病的防制技术与措施,普服碘盐干预效果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库区生态环境变化与血吸虫病和鼠疫流行态势,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和预防控制,库区鼠间疾病、鼠传疾病流行规律,库区鼠疫预警机制。
  通过专项实施,掌握库区重要寄生虫病和烈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相关流行因素,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初步建立库区重要地方病、寄生虫病和烈性传染病发病相关因素数据库和预警机制。建立我市重要地方病防制效果综合评价体系,提出和改变现行的重点地方病防制策略。
  (18)三峡库区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库区水质复合污染特征、分布及其预测模式,典型河流富营养化的诱发机制,库区次级河流与主干流水质污染的关联性,水环境疾病和有毒有害污染物对人体影响,库区水质污染综合监测技术;典型次级河流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实用技术与设备,垃圾渗滤液高效低耗处理集成技术与设备,污水厂污泥及有机固废处理关键技术;库区农产品加工、道地中药材加工、榨菜腌制废水污染控制技术,家禽(畜)养殖与加工废水污染控制技术,桑蚕丝绸加工废水污染控制技术;库区水质安全监控预警系统与应急;三峡水域消落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城市径流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到2010年,研发并掌握一批监测、控制和改善水体质量的关键技术,形成三峡库区水体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促进水污染防治环保装备研究。都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100%、区县达标95%以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70%。
  (19)节能与废弃物综合利用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区域建筑能耗评价指标及标准,新型低能耗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与材料,新型能源供热制冷成套技术,建筑内冷热量控制及计量的技术模型及产品,低能耗建筑的综合设计与示范;城市垃圾收集预处理、循回处理技术及设备,小型垃圾焚烧装备;库区工业废油污染源的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废渣制备新型快硬高强胶凝材料,粉煤灰等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基于铬渣、锰渣资源化的新型液流电池技术;农作物废弃物、畜禽粪便、红薯渣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降解植物纤维缓冲材料制备;特色矿产高效采选、提取与除杂,碳酸锶、电解锰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特色矿产生产节能降耗技术,特色矿产“三废”防治与废弃物再利用。
  到2010年,完成三峡库区小城镇综合建设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技术标准制定,重点行业的能源利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形成废弃物处置及资源化技术支撑体系,城市垃圾资源化率达到70%,垃圾处理成本≤70元/吨,处理吨垃圾投资≤30元;形成较为完整的特色矿产清洁生产、“三废”防治与废弃物再利用体系。
  (20)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特殊地质条件下突水灾害形成机理及智能预测与防控技术;公路路基修筑实用技术,新型柔性路面结构与新材料技术;桥梁设计、监测、加固、维护成套技术;隧道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成套技术和智能化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航道建设、管理及智能化关键技术,泥沙淤积治理与航道整治技术;港口、码头等大型水工建筑物安全诊断与防治技术;道路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及测漏、维护与更新技术。
  到2010年,初步形成路、桥、隧道、码头建设与监测、加固、维护成套技术体系,建成示范工程7个。
  (三)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效率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通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行动”、“转制院所创新创业行动”、“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区县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培育行动”四大科技创新行动,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区县(自治县、市)成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的主阵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效率。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以产权、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与投入的主体。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行动”,抓好一批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一批创新产品和知名品牌,造就一批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工作。完善政府采购向技术创新倾斜的扶持政策,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2.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引导已转制的科研院所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转制院所创新创业行动”,支持转制院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增强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转制院所的二次创业。指导公益类科研院所强化内部管理,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整体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重视发挥中央在渝科研院所在创新方面的优势,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整合现有科技资源,调整科研院所布局,组建重庆市应用技术研究院和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力争把两院建成研究开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基地。
  3.促进高校科技管理改革
  改革高等院校科研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把高等院校建成为我市知识创新的主体和源头。鼓励高等院校建立知识创新专项资金和专兼职科研队伍,完善高校科研评估体系,将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水平、成果转化等指标纳入高等院校领导班子业绩考核重要内容。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放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扶持有一定办学规模但科研基础较弱的市属高等院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引导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高校师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图书文献等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有效机制。
  4.完善军民结合科技创新机制
  继续坚持走军民结合促创新之路,把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重要的科技发展战略,逐步形成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一是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广泛吸纳军队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科技资源参与三大科技平台建设,推动军民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集成和高效利用。二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的协调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军民结合促创新的政策环境,促进军民两大科技创新体系的互动与合作。三是以市场为导向,支持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引导国防科技资源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加快建立军转民产业化示范基地,鼓励民口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接国防科研生产任务。
  5.加强区县(自治县、市)科技工作
  区县科技工作是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县(自治县、市)要严格按照《重庆市科技投入条例》的有关规定,确保科技投入。完善区县科技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创建一批国家级科技进步示范区县。按照三大经济区的功能定位,突出区县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重点围绕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增强知识、技术、信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建立一批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渝西经济走廊重点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新兴工业密集区和集约高效农业区,建立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重点围绕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打造三峡星火产业带,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区县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培育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强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的区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县合作建立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
  四、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一)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
  树立科技投入是公共战略性投资思想,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企业、社会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一是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按照《重庆市科学技术投入条例》的要求,确保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每年递增20%以上。主城各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比例逐步达到2%以上。在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重点支持。二是争取国家科技计划支持。注重与国家科技规划的衔接,组织策划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申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争取国家科技经费的投入。三是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把研究开发投入作为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应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达到5%以上。建立起政府财政引导投入与企业主体投入互动的新机制。四是加快培育创业投资市场,鼓励创办科技创业投资机构。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一是大力实施“巴渝创新人才工程”,围绕自主创新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着重培养能牵头组织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强人才引进。面向国内外,重点引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学科建设等领域急需的关键人才,不断提升我市科研水平。三是鼓励人才流动。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允许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兼职兼薪,促进科技人才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流动。四是重视人才激励。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推行技术期权激励机制;不断优化环境,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热情,形成聚集人才的洼地;进一步发挥离退休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强对先进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爱护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抓住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的契机,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通过项目引进技术和人才,大力提高科技对外开放的水平。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建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和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来渝建立一批研发机构。实施“引智计划”,开辟归国人员绿色通道,吸引一批带项目、技术、资金的国内外科技人员来渝创业。通过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拓展科技人员的对外交流渠道,提升我市科技的对外影响力。加强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领域的科技合作,加强与川黔等周边地区的科技合作,推进全国科技系统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工作。
  (四)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
  加大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实施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强化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
  加强专利保护,建立完善市区两级专利管理和保护工作体系。强化科技工作的专利导向,把专利获取和实施作为科技计划资助、科技成果认定的重要评价内容。建立专利资助制度,实施“重点企业专利服务行动”,发展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专利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全民专利意识,加大专利执法和调处力度。
  加大技术标准研究投入,增强技术标准工作基础,推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一批自主技术标准,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五)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把科学技术普及纳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普法规体系建设,加快《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立法和相关法规的修订进程。强化科普载体建设,加快重庆科技馆等一批科普基地的建设,认定和命名一批科普示范基地,提高科普场馆的运营质量。实行高校、科研机构定期向社会开放的制度。创新科普宣传内容和方式,将科技创新过程与科普宣传工作有机结合,展示科技发展成果。抓好“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活动。通过加强科普宣传、科普培训、树立科普典型、打造科普精品等措施,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六)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树立抓大项目、出大成果、出大人才的观念,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改革。集成科技资源,重点向优势产业、优势学科和优势技术领域倾斜。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凝炼机制,注重与国家科技计划纵向衔接与互动,注重与产业计划的横向联合和协作。
  完善科技计划体系,调整科技计划支持的方向和重点,集中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原始性创新突破等方面倾斜。新的科技计划体系由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组成。重大专项主要落实《纲要》中确定的重大专项任务,根据需要和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基本计划包括科技能力建设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以及由新产品计划、科技合作计划、人才引进培养计划、软科学计划等构成的政策引导类计划。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类计划重点支持三大科技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可持续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自然科学基金类计划重点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在本市有应用前景、特别是有原始创新性的科学研究,重在“育苗”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科技攻关类计划重点支持产学研结合,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以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为主要目标的关键共性技术及重点产品、装备、工艺的研究开发。政策引导类计划重点引导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支持与科技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研究。
  改进科技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科技决策与咨询机制、市级科技计划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科技项目评审和评估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和专家信用体系建设,大力鼓励创新。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引导科学家潜心研究,出大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主办单位:国域发(北京)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   运营单位:国域发(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县域经济在线   中文域名:县域经济在线.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