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103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6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572.38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408.72亿元,增长11.7%。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7:55.1:39.2调整为5.3:55.2:39.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民营经济增加值627.78亿元,增长10.9%。全市人均GDP 20382元,增长9.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54亿元,一般预算支出97.19亿元,分别增长14.3%和15.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7%。
年末城镇在岗职工30.61万人,增长3.7%;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36.45万人,增长13.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26万人,增长26.9%;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8万人,增长55.9%。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主导产业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招商引资规模小,社会投资相对低迷,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城乡居民增收难度较大。
二、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4.63亿元,比上年增长3.2%;农业总产值104.32亿元,增长4.2%。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0.58万千瓦;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4.84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6.99万亩;农村用电量21.86亿千瓦时,增长4.3%。
全市乡镇企业(含个体)2.87万个。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56.30亿元,增长21.4%;利润总额67.11亿元,增长16.0%;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103.40亿元,增长17.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3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1%上升为51.3%,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8%。完成工业总产值2241.16亿元,增长1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33.66亿元,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68.4%,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7.0%、集体企业增长16.2%、股份制企业增长16.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6%;轻、重工业中轻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总产值比重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472.99亿元,增长14.3%;完成出口交货值259.70亿元,下降8.6%;工业产品销售率96.04%,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03亿元,增长18.5%。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27件,省名牌产品18个,省出口名牌61个;获“中国文具生产基地”称号。全市工业用电量72.69亿千瓦时,增长7.6%。
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6.00亿元,比上年增长7.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42.38万平方米,下降4.8%,其中实行投标承包工程面积1306.52万平方米,下降10.3%;房屋竣工面积756.48万平方米,增长4.8%。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82.61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200.5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7.9%和16.8%。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9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城镇投资225.23亿元、农村投资66.67亿元,分别增长11.8%和11.4%。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66.99亿元,增长94.1%;民营经济投资152.65亿元,增长5.5%。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96亿元,增长84.0%;第二产业投资155.51亿元,下降1.3%;第三产业投资134.43亿元,增长30.8%。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内资投资261.84亿元,增长10.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30.06亿元,增长23.1%。全年制造业投资101.51亿元,增长2.3%;基础设施投资103.34亿元,增长21.8%。全年单位投资施工项目1297个,增长2.1%。其中,新开工项目1140个,增长7.0%。新增固定资产205.04亿元,增长18.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8.09亿元,增长15.8%。商品房销售面积127.44万平方米,下降7.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05.66万平方米,下降9.9%。商品房销售金额47.12亿元,下降1.1%,其中住宅销售金额37.34亿元,增长2.0%。
三大经济带建设全面进入实施阶段。东部城市经济带相继启动新津、新溪、塔岗围片区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获省认定为示范园区,成功竞得5亿元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已有103家企业入园,其中投产38家。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强力推进金凤路桥征地拆迁工作,主体工程全线通车。金砂东路、海滨路、潮汕路、泰山路、汕樟北路(金平段)、黄山路、珠江路“水浸街”等一批道路工程和灯光亮化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海滨路西段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改造、新建道路面积近25万平方米。第二过海水管顺利通水,实现南区双水源安全供水。排查整治公路危桥,磊口大桥、和平大桥动工改建。全力推进环保硬件设施建设,潮阳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北轴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南澳、峡山、两英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工,南区污水处理厂动工建设。泰山路截污干管工程完工,汕樟北路、海滨路等一批截污干管工程积极推进,粤东(汕头)环境监控与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旧城改造竣工新楼52幢34.68万平方米,回迁居民499户。
当年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86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172.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新扩建道路(含城区内公路)面积27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含城区内公路)面积2479万平方米、长度
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3个,环保总投资2141万元,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9个。中心城区已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显示装置2个,烟尘控制区9个;改造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39.5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5.34亿元,增长0.6%。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87亿元,增长7.8%;电信业务收入43.47亿元,增长0.3%。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60.21万门,接入网设备容量173.25万门。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47.01万户(包括大、小灵通),移动电话(含储值卡)440.70万户。每百户拥有住宅固定电话45.33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86.29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不含非注册用户)56.90万户,增长41.8%。
七、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64.28亿元,增长17.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08.31亿元,增长18.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607.71亿元,增长17.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4.88亿元,增长21.2%。
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4.91亿元,比上年下降3.0%。其中:食品类4.17亿元,下降4.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2.26亿元,增长49.8%;日用品类2.13亿元,增长3.3%;体育、娱乐用品类0.19亿元,增长1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4.61亿元,增长15.7%;石油及制品类5.67亿元,增长4.6%;汽车类34.10亿元,增长99.0%。
全市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62个,其中,专业批发市场37个,农贸市场187个。
八、对外贸易和旅游
据海关统计,200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0.2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3%。其中,进口总额20.12亿美元,增长1.9%;出口总额40.16亿美元,下降7.1%。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8.47亿美元,增长1.7%;加工贸易出口11.54亿美元,下降23.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2.75亿美元,下降8.1%;集体企业出口1.12亿美元,下降10.0%;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7.39亿美元,下降14.8%;私营企业出口18.69亿美元,增长0.9%。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10.17亿美元,下降18.0%;服装出口9.41亿美元,增长4.4%;玩具出口5.30亿美元,增长26.4%;塑料制品出口1.38亿美元,下降10.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0亿美元,下降7.5%。从进出口的国家与地区看,进出口总额靠前的有:美国、香港、日本和台湾,分别为10.56亿美元、6.64亿美元、5.50亿美元和2.98亿美元,合计进出口额占全市总额的42.6%,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
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0413万美元,增长5.2%;新签投资项目31个;其中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8个,下降27.3%。
2009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680.13万人次,增长10.0%。其中国际游客12.32万人次,下降11.6%;国内游客667.82万人次,增长10.5%。组织出境游2.89万人次、国内游50.95万人次,分别下降4.6%和增长13.9%。实现旅游总收入74.29亿元,增长9.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0.49亿美元,下降24.4%。全市拥有旅行社62家,比上年减少1家;星级宾馆(酒店)41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29家。
九、金融和保险业
2009年,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623.06亿元,比年初增加257.20亿元,增长18.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241.42亿元,增长27.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68.73亿元,比年初增加143.41亿元,增长14.0%。金融机构(含外资)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70.47亿元,比年初增加143.73亿元,增长33.7%。其中,短期贷款240.13亿元,比年初增加34.25亿元;中长期贷款290.83亿元,比年初增加93.42亿元。在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58.86亿元,比年初增加15.31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75.66亿元,比上年下降46.4%。银行结汇收入35.99亿美元,下降5.8%。
2009年,全市有保险公司23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保费收入4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71亿元,增长13.9%;人寿险保费收入34.15亿元,增长19.6%。各类保险赔偿款、给付支出7.58亿元,下降0.2%。其中财产险赔偿给付金额3.52亿元,增长1.9%;人身险赔偿给付金额4.06亿元,下降1.9%。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9年,全市获得科技成果67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61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项,技术交易额128万元。国家级高新企业增至86家,比上年增加24家。现有高新技术产品480项,增长11.6%。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民营科技企业649家,增加33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99家,增加16家。
2009年,汕头大学招生2209人,比上年下降3.2%;在校学生9115人,增长5.9%。各类中等学校在校学生53.42万人,增长11.3%。其中,高中阶段在校学生19.15万人,增长27.9%。(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6.89万人,增长78.4%;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2.26万人,增长10.4%。)初中在校学生34.27万人,增长3.7%;普通小学在校学生61.02万人,下降8.9%。初中升学率(以升本地高中学位计)72.54%,高中升学率85.43%。全年参加高等、中专自学考试0.97万人次,考试科目1.84万科次。全市现有各类民办学校67所,比上年增加6所。
至2009年底,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表演场所9个,县级以上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藏量105.2万册,博物馆5座,档案馆10座,开放各类档案32663卷(件),电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7%和97.2%。全年地方报纸发行量5516万份,邮局杂志期发数20.86万份。
2009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个体)288个,比上年减少2个,其中医院39个,卫生院41个;实有病床位10296张,比上年增加1084张,其中医院8726张,卫生院1574张。医院门诊诊疗总人数764.20万人次,增长3.4%;患者治愈出院30.60万人次,增长11.6%;病床使用率87.9%,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病床周转次数34.3次,加快1.7次。卫生工作人员17544人,增加75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225人,增加111人;注册护士4741人,增加370人。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20.30万人,增加10.40万人,参合率97.1%,提高1.2个百分点。
2009年,在国内外各项重大体育比赛中,汕头体育健儿共获得奖牌103枚,其中获国际和全国比赛金牌42枚、银牌24枚。等级运动员674人,其中健将级运动员13人。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510.73万人,其中汕头市区人口503.43万人;当年出生人口5.04万人,出生率9.92‰,人口自然增长率5.17‰。
2009年,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1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工资性收入11081元,增长10.0%,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1.17%,提高0.8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11659元,增长8.3%,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51.9%,提高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60元,增长7.7%。
至2009年底,全市企业参加职工养老保险37.55万人,增长5.7%;失业保险38.12万人,增长4.0%;工伤保险37.47万人,增长4.8%;生育保险36.10万人,增长4.7%。
2009年,全市用于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11796万元,比上年增加3652万元,增长44.8%;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36万人,增长16.7%;救助站救助人数1539人,增长6.2%。至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9处,收寄养436人;城镇敬老院42个,收寄养922人。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639起,死亡总人数227人,受伤578人,比上年分别下降30.1%、4.2%和37.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2,下降8.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2.86,下降10.9%。
注:
1.本公报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本地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均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本地生产总值即GDP,过去称国内生产总值。
3.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总人口数据按公安局年报数,出生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取自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统计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