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1月份淮南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工业经济回升步伐加快 向好发展势头明显增强
1-11月份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我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工业经济主要指标持续向好,回升势头进一步加强,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危中寻机 力求突破
工业占我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一直在60%到70%左右。工业经济能否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增长的大局。年初以来,全市工业战线迅速实现了向“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转变,在实践中获得了应对危机的有效经验。各部门不断强化保增长就要保工业、保工业就要保企业的意识,认真落实各项保增长促发展政策措施,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一些企业在危机面前沉着应对,及时调整战略,变压力为动力,实现了逆势上扬,增强了全市上下战胜危机的信心。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将完成增加值280亿元,增长19%左右。
1、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走高。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9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比10月份提高0.6个百分点,比9月份提高3.2百分点,工业生产回升速度进一步加快。
2、规模工业经济总量再迈新台阶。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50亿元,达到253亿元,同比增长19.1%,总量居全省第4位。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300户。截止2009年11月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50户,比2008年底净增102户,比2007年底净增158户。
4、工业用电量逐月攀升。1-11月份,全市工业用电40.44亿千瓦时,增长7.1%;增幅高出10月份0.6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2.44亿千瓦时,增长14.0%,比上个月提高1.3个百分点。
5、金融机构工业贷款大幅增加。截止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511.4亿元,比年初增加130.97亿元,同比多增20.71亿元。其中工业贷款42亿元,比年初增加1.5亿元。
6、煤、电行业发展进一步提速。1-11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6%,实现原煤产量7333万吨,增长17.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5.08亿元,增长6.2%,完成发电量418.6亿千瓦时,下降1.4%。煤、电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87.8%,对全市工业经济贡献率为92.7%。
前行艰难 挑战严峻
当前世界经济前景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回升的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制约内需持续扩大的因素依然存在,外需紧缩压力仍然很大,全市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还不够强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较为艰巨。
1、工业生产增速在全省排位居后。11月份全省工业增加值速度比去年同月增长31.0%,六安、宣城两市增长超过39.0%,有6个地市增长超过30.0%,我市当月增速在全省排名第9位。1-11月全省工业增加值速度比去年同期增长21.7%,有13个地市增长超过20%,我市累计增速在全省排名第14位。
2、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亟待提高。从行业看,1-10月份27个工业行业中有11个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减少,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为-0.8亿元,同比减少11.9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利润为-0.4亿元,同比减少2.3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7.9亿元,同比下降13.3%。从企业看,全市5户大型企业有3户亏损,共实现亏损总额4.3亿元,同比增长1.9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亏损额高达78.8%。
3、工业投资增长乏力。工业投资不仅对当年经济的增长起推动作用,而且也间接影响着工业经济的后续发展,工业投资对工业经济的影响一般滞后1--2年。1-11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07.1亿元,同比下降13.5%。其中煤炭行业投资增长趋缓,电力投资严重萎缩。1-11月,煤炭行业累计完成投资76.0亿元,同比增幅为2.0%,低于全市30个百分点。1-11月份发电、供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同比下降87.7%,发电行业完成投资1.9亿元,同比下降92.7%,供电行业完成投资1.3亿元,同比下降76.3%。煤炭、电力行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其所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9.0%,下降到现在的31.4%。煤炭电力作为我市工业的支柱产业,工业投资的下滑将对明年工业持续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4、县区总量不大且发展不匀衡。1-11月份,全市7个县区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9.88亿元(不在地),仅占全市总量的15.8%。全市6区1县中,仅有潘集、毛集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47.8%、24.2%,5个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大通区增长8.3%,田家庵区增长3.4%;谢家集区增长14.4%,凤台县(不在地)增长3.5%;八公山区下降3.0%。
提速增效 多策并举
面对世界经济的缓慢、曲折复苏,全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的日趋明朗,以及全省经济回升势头的进一步加强,当前仍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宏观政策力度和节奏,不断稳固和增强经济发展基础。
1、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对工业的投入。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投资不足将削弱产业发展后劲,并直接对整体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当前我市已出台了七大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确保工业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后劲、再上台阶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产业规划重在落实。我市应把握经济运行的特点,有重点地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落实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新型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煤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业等。同时,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鼓励投资进入高端高附加值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
2、延长产业链、发展煤化工。安徽省煤化工(淮南)基地是安徽省规划的重点化工园区,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项目,延长产业链。发挥淮化集团的主体作用,加强长三角大型化工企业的合作,投资建设新型煤气化及甲醇、合成氨项目。同时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建设煤基多联产项目。培育和打造甲醇-烯烃产业链、甲醇-碳化工产业链、煤制合成氨-精细化工产业链。引进国内大型化工企业的项目,争取形成以合成氨、甲醇、丙烯、二甲醚、合成油等产品为重点的多联产化学品生产基地,实现淮南化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优先发展煤机装备。我们要以省级煤矿机械装备制造(淮南)基地为依托,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煤机装备优势产业。一是推进成套化、高端化发展。优化凯盛重工、舜立机械、长壁机械等企业的专业优势资源,形成掘进机、采煤机、刮板机和液压支架的“三机一架”成套化生产格局。鼓励重大创新,力争在大功率采煤机、矿井辅助运输设备、薄煤层采掘设备上的研发和生产有重大突破,促进煤机装备向高端化方向发展。二是推进机电一体化发展。鼓励以“突出安全”为特色,以“机械化、信息化”为重点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重点开发综采工作面离机操作自动化集中控制系统、掘进开拓自动控制系统、供电自动化监控系统、智能化排水自动控制系统等。三是配合煤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石化装备制造。
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今后企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依托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建设淮南高新区,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做到重点培育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重点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项目推进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通过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上,着力提高淮南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这不仅是“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加快淮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载体,是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空间拓展的“增长极”和“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