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 >> 中国县域宏观经济数据 >> 正文
中国县域宏观经济数据

2009年1-3季度邳州市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文章来源:邳州统计信息网    点击数:1151    更新时间:2010-1-7 9:28:15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宏观经济形势的新挑战,全市上下紧紧围绕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成苏北新昆山”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坚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继续加大政策落实和扶持力度,加大组织和协调力度,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在高位上运行。呈现出“发展加快、质量提高、收入增加、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1--3季度实现GDP189.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 ;一般预算收入12.08亿元,增长3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148元,增长13.6%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13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40.46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86.16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62.59亿元,增长18.7%。三次产业全面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内部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去年三季度的23.146.030.9调整为今年三季度的21.445.533.1

  (二)农村经济全面稳定发展,夏粮、秋粮喜获丰收,高效农业增长势头强劲

  农村经济全面稳定发展。夏粮播种面积继续呈恢复性增长,小麦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继续增加,种植面积达到5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千公顷,增长2.0%;单产每亩392公斤,增加3公斤,增长0.8%;总产量30.58万吨,增加0.82万吨,增长2.8%。油菜籽种植面积与上年持平,为1.35千公顷,单产每亩182公斤,增加2公斤,增长1.1%;总产量3686吨,增加41吨,增长1.1%。秋粮喜获丰收,预计每亩单产达551公斤,总产达32.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10公斤和0.92万吨,增长1.8%3.0%。玉米每亩单产达370.4公斤,总产达8.2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50.4公斤和2.08万吨,增长15.8%33.9%

  高效设施农业增长势头强劲,大棚蔬菜种植面积继续扩张。规模养殖迅速发展。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13季度,全市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支出资金达3923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014万元,增长76.6%

  (三)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效益不断提升

  三季度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达到581个,比上年末增加165个;13季度,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80.72亿元,同比增长21.6%。经济效益持续提升,产品销售收入达306.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7%;实现利税36.20亿元,增长73.6%;其中利润总额18.02亿元,增长67.0%。民营工业成为邳州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13季度民营工业完成总产值270.82亿元,同比增长33.1%,比全市规模工业增速高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7.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13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7.31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3.2%

  (四)投资需求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13季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其中规模工业投资超百亿元,达到107.99亿元,增长15.6%。其中城镇投资82.52亿元,增长34.5%;房地产开发投资9.30亿元,增长50.0%;农村投资70.45亿元,增长31.2%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台湾台雅集团投资的服装项目已投产,沂州焦化二期工程等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新区职业技术学院、示范高中、实验小学分校等七所学校如期建成,如期开学上课。新区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全力加快推进,部分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

  (五)消费品市场增势平稳

  13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0.10亿元,增长17.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1.49亿元,增长21.2%

  () 外贸形势出现转机,本月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外部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等影响,我市外贸出口额增幅一度呈大幅度下降。但九月份外贸形势出现转机,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九月份自营出口额达到4188.58万美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1.34%,这是今年在6月份小幅增长0.68%的第二次出现的增长月份。但累计自营出口总额仍呈下降,13季度自营出口额26119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7%,降幅比上半年回落5.2个百分点。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96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

  (七)财政收入增势强劲,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继续攀升

  财政收入增势强劲。13季度,实现财政收入34.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9亿元,增长53.0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08亿元,增加3.03亿元,增长33.55%。一般预算支出20.83亿元,增长20.84%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继续攀升。九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9.42亿元,比年初增加27.68亿元,增长24.8%,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02亿元,比年初增加12.94亿元,增长14.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9.14亿元,比年初增加21.16亿元,增长31.1%,是近年来最高,说明金融部门对邳州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加大。

  (八)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发展为了百姓,发展成果普惠百姓。13季度,财政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达6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9万元,增长49.6%;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救济支出达446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21万元,增长56.9%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148元,同比增长13.6%

  总体来看,全市经济呈现持续回升向好态势。但就目前情况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完全摆脱,实体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对外贸易持续疲软,利用外资压力增大,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增长乏力等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

  二、下一阶段对策建议

  (一)继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植骨干企业

  工业是我市经济的主力军,占据全市经济总量的36%左右,工业稳则经济大盘稳。经过金融危机的考验和新一轮的调整和重组,我市板材家具、食品医药、冶金机器、化工建材、电力能源、船舶制造等六大产业集群已逐步彰显出集聚效应。下一步要围绕做大做强大型骨干企业,做优做精中小企业,不断完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行业小巨人。要在政策和扶持资金等方面对骨干企业进行倾斜。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扶持和发展以软件、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积极把握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机遇,把承接服务业转移作为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宽领域地开放服务业市场。加快发展旅游经济。把旅游业作为强市富民的主导产业,充分带动全市交通、住宿、商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

  (二)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形成与经济增长阶段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以节能降耗的目标为依据,继续加速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引导工业健康发展。注重运用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杠杆作用,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形成较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促进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科技队伍的建设,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体制,实现科技创新上的突破。

  (三)激活中小企业的活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非常明显,并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阶段,要着力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真功夫,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安全的机制环境,充分激活中小企业的活力,从而为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增加新的筹码。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政策环境,拓展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空间,出台更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与资金支持的功能。继续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促进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三是加快对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扶持。促进服务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力鼓励在信息技术、工程及科学仪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等领域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四)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再掀招大引强新高潮

  工业经济的发展靠大项目来支撑,要把招大商、引强商作为推动邳州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要紧紧围绕板材家具、食品医药、冶金机器、化工建材、电力能源、船舶制造等主导产业全力对接国内外500强、行业50强和大型央企,在围绕大项目签约,大项目落户上再求新突破,在大项目开工建设速度上再掀新高潮。

  (五)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的要求,加快新农村的各项建设,让广大农民在科学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一是要积极化解自然灾害和农资价格上涨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减少损失。二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加快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农民。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培植龙头企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坚持粮食保护价收购制度,遏制农资价格的不合理上涨,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保护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五是强化服务,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及后劲不足的问题。

  (六)多管齐下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提高消费倾向。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加快医疗、教育、养老等制度改革,切实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即期消费水平。二是培育城市新的消费热点,通过加强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引导消费。三是通过各种渠道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积极落实“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补贴工作,方便农民购物,引导农民消费,使农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